2014年1218台北_18.jpg  

小洪隨筆:

品牌組合,基本原則是極大化市場涵蓋率,不會疏忽任何潛在顧客;極小化品牌的重疊,不讓品牌間彼此爭奪相同的顧客。~~這種作法口袋要夠深啊!

~~~~~~~~~~~~~~

品牌數減半全球消費性大廠瘋瘦身

~~~~~~~~~~~~~~~

2014/09/03/工商時報/D4/經營知識/丁瑞華】

全球消費性品牌正紛紛採取精簡品牌的計畫。品牌大師Keller指出,設計合適的品牌組合,基本原則是極大化市場涵蓋率,不會疏忽任何潛在顧客;極小化品牌的重疊,不讓品牌間彼此爭奪相同的顧客。

 

3M1981年時註冊244個品牌,到1991年時只有4個新創品牌;雀巢(Nestle)也相同,在1991年創新101種產品,只有5個新品牌名字,品牌泛濫時代已經過去。

 

聯合利華於2000年展開業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品牌精簡行動,精簡旗下品牌從1,600個到400個。主要原因是,1,600種品牌,卻無法提供1,600種偉大的創意。

 

聯合利華打算削減的品牌有3個特色:1.未達成效標準;2.與公司策略脫節;3.成長驅緩,股價不漲。精簡方式是出售、或併入其他品牌、就地解散與不再給予行銷資源。但同時間,聯合利華仍然伺機找尋併購對象。

 

從行銷走向品牌

寶僑公司於19997月,宣布為期6年的組織再造,改革後的利潤中心減少到7個。寶僑執行長A.G. Lafley指出,組織結構雖然比起以前更為複雜,但反而更有利於全球決策。

 

與聯合利華相比,寶僑的組織架構更有效地處理了「中央」與「地方」之間權力分配問題,既有利於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規模效益,又避免在全球化早期不注重本土化的弊病。

 

寶僑在今年7月初再次執行重大的組織變革。整個組織行銷功能全面重新啟動「品牌管理」(Brand Management),以品牌為中心的行銷思維。

 

該行動來自寶僑前執行長Bob McDonald,被歐巴馬總統提名接管陷入困境的退伍軍人管理局。因此,寶僑再次由A.G. Lafley領導,採取了他第二個任期內以來最大改革,重塑公司的未來,宣布寶僑計畫削減一半以上的全球品牌,焦點放在頂尖的7080個品牌的再造。

 

以公司品牌主導的結構重整,目標是建立「品牌策略、計畫和結果的責任制」。從「行銷」走向「品牌」,賦予上百名行銷總監與行銷副總監更多責任,將頭銜轉變為品牌總監和品牌副總監。

 

在新的寶僑典範中,全球行銷執行長Marc Pritchard領導下的「品牌管理」,包括4個功能:品牌管理,前身是行銷;消費者和行銷知識,又稱為市場研究;溝通包括外部關係和設計。

 

這意味寶僑在下一年或兩年內,將刪除、中止或合併約100個現有品牌。雖然他們每年有超過80億美元的銷售,但這些品牌銷售業績下降3%,利潤平均下降16%,其利潤低於公司平均水準的一半。

 

主力品牌貢獻9成營收

同時,寶僑的主力品牌汰漬(Tide)、幫寶適(Pampers)等占公司銷售額的90%,在過去3年有95%的利潤。大多數的主力品牌都是產業或類別的領導者;23個品牌每年銷售額有10億到100億美元。

 

寶僑打算在利潤豐厚的類別,推出至少2個新的產品線和品牌。Lafley告訴分析師,寶僑目前進入女性成人產品類,在Always女性護理產品線下有70億美元營業額,同時規畫Crest的新產品有助於牙齒敏感的消費者。

 

Lafley說,寶僑已在產業中制定產品創新的議程。除了主要投資在女性護理用品之外,寶僑宣布在Metamucil品牌下成立新的健康產品線,包括纖維棒和補充益生菌,品牌大使是前足球明星Michael Strahan

 

瘦身是寶僑重要策略的一步,將合理化、簡化公司的業務和品牌組合,行銷、研發、製造和公司的供應鏈將受益於擁有較少品牌。在成長停滯與不可預知的全球經濟下,寶僑被強迫以新的方式與其他消費性品牌巨人競爭。

 

寶僑已實現最初領導團隊的目標,4%的銷售成長、2%季成長、3%年成長,提高市場占有率而非持股占有率。

 

削減品牌的行動來自寶僑第一次削減廣告支出,廣告支出占銷售比下降0.5%11%。去年寶僑全球廣告支出約9197億美元。今年將繼續降低行銷支出,並轉移到更有效率的數位媒體和改進訊息的影響力。

 

多品牌策略 105壞評估優劣

打天下,企業採多品牌還是家族品牌的優劣勢互見。品牌大師David A Aaker指出,多品牌策略是指一個公司內由很多知名品牌在運作,而公司名字不是藏起來就是不引人注意。通稱的多品牌包含的是獨立、彼此不相隸屬的品牌。在多品牌的策略中,每一個獨立存在的品牌,都充份發揮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寶僑便是由多種品牌組成之企業,為了保有旗下眾多品牌,犧牲原本因品牌橫跨多種行業,可帶來的規模經濟與綜效;但這些無法做自我投資支援的品牌,特別是在某產品類別居第三、四名的品牌,恐怕會有停滯與衰退的風險。

 

企業執行多品牌策略主要原因有:

1.將目標放在以功能性地位的利基市場

2.多品牌能有最佳市場涵蓋

3.強調銷量及市場占有率

4.刺激內部良性競爭

5.多品牌有戰術性的彈性,限制競爭者的延伸。

6.阻止競爭者進入市場

7.保護主要品牌形象。

8.通路業者在多品牌市場扮演重要角色。

9.由於市場區隔細分化及品牌延伸之限制。

10.少數品牌成功進入不同的價格區隔,顯示新產品服務的突破性優勢。

 

雖然多品牌策略有許多優點,但也可能產生一些問題:

1.是否能為新品牌創造獨特的主張?

2.獨特的主張能否能被信任?

3.新品牌能否獲致某一水準的銷售量?

4.新品牌會奪走公司其他品牌多少銷售量?又將奪走多少競爭者的銷售量?

5.發展與推廣成本,能否從新品牌銷售金額中回收?投資報酬是否划算?

(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