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03台北_1.jpg  

小洪隨筆:

企業成敗操之在人。~~等到經濟繁榮時,才來研擬新策略已經來不及。 

~~~~~~~~~~~~~~~~

景氣循環考驗企業策略思維

~~~~~~~~~~~~~~

2014/04/29/工商時報/D4/經營知識/林隆儀】

愈來愈多企業面對經濟景氣低迷,相信正是整備經營的良好時機,整備重點主要有5方面:

 

1.人員

企業成敗操之在人。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曾說,公司的資源都可以捨棄,只要把人留下,幾年後我仍然可以成為鋼鐵大王。

 

經濟景氣繁榮時期,大家忙於衝鋒陷陣,疏於訓練,久而久之會浮現江郎才盡效應;相對下,經濟不景氣是人員整備的好時機,可進行人力資源盤點、員工專業知識教育與成長,專業技術的訓練與精進,這些責任可在經濟不景氣時做好紮根。

 

有些培訓適合個別鼓勵進修,大多數訓練活動都適合在公司內以團體方式實施。前者如選派員工到顧問公司,接受新知識與新技術訓練,甚至選送員工到學校接受完整專業教育,為未來發展注入新能量,後者在公司內接受一般教育與實用技術訓練,培養共識,精進技術,形成有利的企業文化。

 

2.策略

經營策略貴在洞察機先,領先顧客,拉長與競爭者的差距,經濟不景氣時期正是誠實檢討與積極準備的最佳時機,因為等到經濟繁榮時,才來研擬新策略已經來不及。

 

經濟不景氣不僅會影響企業的獲利與發展,也會威脅到企業的生存,景氣好時期需要有卓越的策略,經濟不景氣時期更需要務實的應變策略。

 

策略整備需要拋棄成見,回到原點,審視外界環境的變化,衡諸公司的資源與能耐,從提高效率,卓越品質,突破創新,顧客回應等方向思考,研擬突破性的策略方案,奠定持久性競爭優勢,期能在景氣復甦的第一時間大顯身手。

 

3.行銷

企業遇到經濟不景氣,檢討行銷活動時,常見做法是刪減預算,因為刪減預算是減少支出最簡單的方法,加上行銷投入中有些項目具有遞延效應,例如廣告與公關投入,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需要經過一定時間才浮現效果。

 

刪減預算或追求短期利潤,潛藏許多風險,長此以往會因此種下敗因,加速陷入失去競爭力的風險。

 

行銷整備消極方面,需檢討刪減預算的真正原因,也是發展有效使用預算的機會;檢討刪減預算對市場的實際影響,可以正確辨識預算的最佳用途。

 

行銷整備積極方面則需要向前看,發掘顧客尚未滿足需求,採用更具策略思維的長期觀點;經濟不景氣也是推出新產品或新行銷活動的好時機,因為此時媒體環境少有干擾,競爭者也少有回應的意願與能力,而且顧客都在期盼有更不一樣的行銷活動。

 

4.創新

包括三大方向:一是產品與服務創新,可以大幅增加公司提供物的價值,拜差異化之賜而有機會訂定較高價格,提高獲利率;二是製程與流程創新,因為作業合理化,減少無效率與浪費現象而降低成本結構,增強競爭優勢;三是經營模式創新,使企業因為正確使用資源,發揮獨特能耐而享有持久性競爭優勢。

 

經濟不景氣時期正是「醞釀」、「製造」創新的最好時機。創新的構想常常是「困而知之」、「苦思才得其解」下的驚人產物,企業面臨生存競爭時,常會表現出愈挫愈勇的毅力。

 

5.設備

經濟景氣繁榮時期,工廠設備全數開工,常疏於保養與整修,甚至傷害生產設備不自知。愈精密的設備,愈需要按時保養維修,操作率愈高的設備,愈需要務實維護,經濟不景氣時期正是力行全員預防保養(TPM)的機會。

 

設備整備項目繁多,用途各異,需要建立完整的檢點制度,使所有設備都有專人專責管理,隨時保持在最佳的狀態,生產現場落實整理、整頓、清潔、清掃、養成習慣,在井然有序的生產環境中,提供最優質的產品以及服務。

 

經濟景氣循環是在考驗企業的策略思維與應變能耐,尤其是經濟不景氣時期的考驗最嚴酷,只有做好各項整備工作的公司,才經得起嚴酷考驗,也只有通過嚴酷考驗的企業,才有機會品嚐經濟繁榮時期的甜美果實。(本文作者為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兼任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