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post/467676269-顧客會只會買兩樣東西
2013年1027台北(新店溪)_22.jpg  

小洪隨筆:

在商業社會中,面子裡子都想要~~常常會自食惡果

~~~~~~~~~~~~~~

知識提供者的兩難

~~~~~~~~~~~~~~

(/吳崑玉)
知識份子常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觀念,這並不表示他不要這五斗米,只不過希望別人很恭敬感謝的奉上五斗米,最好還有條肉乾,這叫「自行束脩以上」。但是在商業社會中,面子裡子都想要,常常會自食惡果,這兩年在炒知識經濟,許多知識份子突然受到高度尊重,瞬間不可一世,卻從來沒想過,客戶就是客戶,服務就是服務,有些基本道理不會因為學位或知識水準不同而有所差異。

 

因此,某些較有成就的知識工作者就會在這種互動關係中迷失自己,覺得自己是權威,所以客戶跟屬下都是笨蛋;開會時他一講話,大家就自動閉嘴,因為他是大師,或不經意用「你到底懂不懂?」的語氣,與輕蔑的眼神,損傷了與會者的自尊。甚至因此過度膨脹自己,認為客戶不靠我一定會死,於是漫天開價,隨個人好惡接案、公開或私下的罵客戶、人前人後的突顯自己的專業,弄得大家不知該如何與他交往,因為上帝是只有子民,沒有朋友的。

 

也許有人會說,有些時候這跟品牌一樣,愈拿俏愈有人要出高價來買,知識工作者工作能量有限,一天能跑幾個客戶?只有抬高身價才能賺錢,如果什麼都好,豈不將精力花在許多沒有價值的事情上?

 

這種說法也沒錯,但問題就出在如何在抬高身價和與人為善的兩難間,取得一個既能獲利,亦能得到好感的均衡點?這可不純是功力、創意、品質這些名詞所能涵蓋的範圍。

 

從實務的經驗與理論的推演來看,知識服務提供者必須跟客戶緊密結合成一個團隊,才會有雙贏的局面。

 

從團隊來看知識工作者的角色

彼得‧杜拉克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曾寫道,有些知識份子被視為社會上較尊貴的一群,他們享有某些方面的特權或地位,由於他們的生產工具就是腦袋裡裝的東西,所以他們跟一般勞工不一樣,雇主損失一個知識型員工,就損失了一種生產工具,可能很難取代;相對的,知識型員工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常帶著生產工具跳槽,缺乏對組織的忠誠。

 

因此,引發了該不該界定「智識人」的爭論,若干平權運動者認為這是另一種階級化而加以反對;知識階層則有許多人應該強調智識人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並給予相對於勞工較高的報酬。杜拉克則認為,在知識社會,智識人要發揮功能,必須依賴組織,而組織要發展或提升競爭力,也不能以純粹的組織觀念來規範智識人。純是組織人的單位充滿官僚,而純為智識人的單位則易淪為各玩各的。智識人有其特殊性,應加以承認,但智識人本身也應對組織懷有尊敬,社會與公司組織也應瞭解智識人的特性而提出不同的團隊組織型式,以充份發揮其功能。

 

於是像棒球隊、交響樂團、雙打網球隊等團隊型態被提了出來,用角色互補的方式、共同目標的凝聚、與協調指揮的集體力量,來創造一個人所無法獨力完成的事業,成為知識工作群體中流行的組織管理模式。但在實務上,有名無實的團隊多,互信互補的團隊少,原因很簡單,不外乎工作分配與利潤分享的公平性有爭議、成員間的文人相輕與互信不足、和領導者的協調決策能力過強或過於薄弱。

 

一個成功的團隊,除了共同的目標外,每個成員與另一個成員的關係,必須是既為工作同仁,又是私交甚篤的朋友。是朋友,才能有對個人個性的理解與體諒,從而產生互信是同仁,才能親兄弟明算帳,背私向公的完成任務。當我們將這種團隊思維推到服務領域,用以界定知識工作者與客戶的關係時,就有許多工作方式與態度必須調整。

 

團隊,不只是個組織內的名詞

首先,要在語言、目標、與利潤分享上與客戶取得一致。有經驗的知識服務提供者多能做到前兩者,但很少做到利潤分享。一方面是因為客戶不見得願意,另方面則是精明的知識份子會覺得這樣太沒保障,要是執行人員做不好,或老闆決策錯誤,我也要跟著縮減獲利?這種事怎麼能幹?但是以過去公關公司的經驗,初期採用專案單一價格模式時,總與客戶在服務前就先要討價還價一番,服務過程中客戶又會擔心我們沒做事而要緊盯進度;提出前金後謝式的分享方案後,反較能得到客戶的信任而減少磨擦,「你賺我也賺,你賠我也賠」,永遠是一個具高度說服力的概念,有信任後,就比較容易提出減少項目,集中資源的策略,從而提高服務的成功率,也使客戶較為滿意,如果執行的成效良好,利潤甚至可以達到過去單一價格時的兩倍以上。這種以成效來議價的模式,最近廣告業也開始採用,稱為Performance Incentive,中譯為「表現制」或「成效制」。

 

其次,就像一個內部團隊,成員之間不能對於自己的工作份量與利潤太過計較,服務工作,尤其是知識服務工作,不是一種銀貨兩訖的事業,很難說我做行銷規劃收一次費,要調整行銷案內容再收一次費,反而在有狀況時,應該主動提供相關訊息與方案。太過計較的心態,會使得雙方的關係趨於緊張,就算獲得利潤,也可能失去朋友,就長遠而言還是虧。

 

最重要的,我們不能將尊重視為理所當然,也不能將自己的重要性提到無限上綱。做得好,客戶卻沒讚美,那是應該,有幾句好話,就該感謝,而不是拼命吹噓自己做得多麼舉世無雙。知識服務這種東西,會做的不多,識貨的也不見得多到那去,我們可以引導客戶去理解我們的創意,但決定好壞或要不要修改的還是他。而且知識提供者永遠要記得,客戶要的不見得是最佳方案,反可能是最適合他,或在他能力範圍內最可能成功執行的次佳方案,知識工作者應該是一個鑰匙的供應者,有千百種樣式提供客戶去開門,而不是一個飼料的餵食者。

 

一個有眼光的知識工作者,應放下身段,長線佈局,多與人為善。有才有氣,毫不稀奇;有才無氣,方能成就大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