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25台北(全聯社)_03.jpg  

小洪隨筆:

教人要及早立志的故事雖然動聽,可惜只是個神話。~~總是有人會當真。

~~~~~~~~~~~~

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讓偽科學橫行

~~~~~~~~~~~~~~~~~

早立志未必賺得多,潛意識廣告也是捏造的!

楊少強

 

長期批判偽科學的美國已故科學家薩根(Carl Sangen)曾說,「科學可以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偽科學也有同樣作用!」在坊間無數教人成功、減肥、致富的著作中,為取信於人,它們常列舉一些「學術」研究做為證據,然而這些看來美好無比的證據往往卻是虛構的「偽科學」。

 

在教人如何成功的著作中,「耶魯目標調查」(The Yale Study of Goals)是最知名的一個,這個調查說的是1953年畢業的耶魯大學學生,當中有3%曾經寫下他們未來的明確目標,二十年後發現,這3%的學生其財富比其他97%學生的總和還多。

 

「耶魯目標調查」流傳甚廣,然而這個調查卻是不折不扣的虛構故事,哈佛大學博士克勞斯(Steve Kraus)曾對這個「耶魯目標調查」詳細追蹤,翻遍各種研究論文,卻完全找不到這個調查的起源、如何執行以及作者是誰的任何相關文獻。

 

這個調查的當事人耶魯大學,在經過廣泛的考證後,其發言人公開說「我們有充分信心認為,這個調查從來沒出現過,我們懷疑它根本就是個迷思!

 

「耶魯目標調查」教人要及早立志的故事雖然動聽,可惜只是個神話,事實上有另一個神話也和「耶魯目標調查」同樣動聽,那就是「潛意識廣告」(subliminal advertising)

 

潛意識廣告 始作俑者承認造假

「潛意識廣告」是一位美國人維克利(James M. Vicary)1950年代在美國新澤西州一家戲院放映電影時,每相隔5秒鐘閃動一個極短的瞬間標語:「該喝可樂了!」(drink Coke)和「該吃爆米花了」(eat popcorn),這麼短暫的畫面觀眾的肉眼根本無法察覺,但卻影響了觀眾的潛意識,使他們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行為,最後讓戲院在六星期內爆米花銷售量較平時成長將近6成、可樂銷售量也增加18%

 

「潛意識廣告」激起無數廣告人士的興趣,甚至還有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此一主題的論文,他們深信讓消費者輕鬆接受廣告資訊的「潛意識廣告」,比正規廣告更能激發人們內心的欲望。

 

然而當學者們試圖複製這個研究卻發現結果大謬不然,加拿大一位學者曾經試圖在一個電視劇中,每隔一段時間閃現一個瞬間標語「去打電話」(Phone Now!),結果不但打電話的次數沒有增加,而五百位受訪者被問到標語內容是什麼時,竟然沒有任何一個人答得出來。

 

該「研究」的始作俑者維克利,在1963年也公開承認,這個研究是他杜撰的,根本沒有「潛意識廣告」這回事。

 

「耶魯目標調查」或是「潛意識廣告」,都只是「偽科學」案例中的冰山一角,其他諸如「每個人只用到10%的大腦」、「睡覺時聽教學錄音帶可加強記憶」之類的說法,事後也都證實並無科學根據,胡適曾說,做學問要「不疑處有疑」對市面常見言之鑿鑿有神奇效果的各種說法,常保懷疑精神才是不被人欺的唯一方法。

 

商業周刊電子報2006/03/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