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21台北_02

小洪隨筆:

在追尋新商機方面,資訊科技變成更強大的力量。科技進步得愈快,似乎出現愈多機會。~~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

創新5形態為企業找到新商業價值

~~~~~~~~~~~~~~~~~~~~~~~~~~~~~~~

2014/01/22/工商時報/D4/經營知識/Rashik ParmarIan Mackenzie等】

新的商業構想和模式往往是可遇不可求。但如果以系統化方式尋找創新構想,可以提升找到創新構想的機率。以下提供5種特別但常重疊的形態,幫公司找到新的商業價值:

 

形態1.擴充產品以產生資料

隨感應器、無線通訊、巨量資料的進步,現在可收集及運算來自多種情境的大量資料,例如,風力渦輪機、廚房用品、智慧型手術刀。

 

那些資料可用來改善資產的設計、運作、維護和修理,或是改善活動的進行方式。那些能力可進一步變成新服務或新商業模式的基礎,勞斯萊斯的引擎健全管理(engine health management)能力,是一例。

 

2000年代中期,新的感應器技術和資料管理,讓勞斯萊斯在初期就能發現飛機引擎的問題,從而調整維護和修理的時間表,改善引擎的設計。由於這樣做可以控制成本,勞斯萊斯因此推出一種「按時計費制」(power-by-the-hour)的商業模式。讓勞斯萊斯保留引擎的所有權,且提供維修,根據實際的飛行時數,向航空公司收取總括費用。

 

形態2.把資產數位化

過去20年音樂、書籍、影片數位化,徹底顛覆娛樂業,衍生許多新模式,例如iTunes、串流影片服務、電子閱讀器等。當行動科技持續推動這波趨勢,更多創意事業把握這股風潮,創造出加值服務或新的商業模式。

 

愈來愈多資產數位化後,預期競爭優勢會開始轉移。數位化通常會削減配銷成本,讓有效率移動實體庫存的能力,或是取得有利店面的能力,變得沒那麼重要。但可預期的是,提供顧客更多選擇及量身打造的服務,會變得更重要。

 

未來,會看到更多業者想辦法運用購買流程的數位特性,加強顧客關係,再次轉變產業。能幫其他公司克服這項挑戰的業者,也可藉此獲利。

 

型態3.結合產業內及跨產業資料

巨量資料的科學,連同促進資料整合的資訊科技新標準,讓我們用新的方式,整合跨產業或跨部門的資訊。

 

以義大利北方的波札諾市(Bolzano)為例,退休人口幾占總人口四分之一,對社會及醫療保健服務來說,是很大壓力。IBM與該市合作,開發家用感應器的網路,不只追蹤溫度、二氧化碳濃度、用水量等情況,也追蹤所謂「正常」行為形態,例如規律性的烹飪時間。一出現異常現象,系統就會主動通知老人的親朋好友。

 

市府官員認為,這項計畫降低了30%的協助與照護成本,讓更多退休老人可以住在家裡,減少為他們興建及管理特殊住宅的需要。

 

形態4.交易資料

公司若有能力結合不同的資料集,就可為相關事業開發多種新的服務。

 

以最近沃達豐(Vodafone)和通騰科技(TomTom)的合作為例,通騰是一家衛星導航裝置與服務供應商,沃達豐可從行動網路判斷哪位用戶正在開車、在什麼地方、移動多快。

 

那些資料可用來找出交通阻塞的地點,對通騰來說,這類資訊相當寶貴,所以通騰向沃達豐購買那些資訊。

 

手機資料也可以用來改善運輸和交通管理,因此推測,想打情境廣告的公司,也可以把手機資料做更商業化的利用。例如,為用戶所在位置附近的餐廳和商家打廣告。

 

形態5.整編特定服務能力

IT系統發明以來,已經幫很多商業流程自動化。如今,公司可將他們熟悉的流程標準化,然後賣給其他公司。所以,任何流程只要是一流的,又不是公司競爭優勢的關鍵,都可把它變成獲利的事業。

 

雲端運算讓公司更容易把握這種商機,因為它讓公司輕易配銷軟體,簡化版本的控制,並提供顧客預付卡的定價方式。

 

IBM的全球報帳程式,原本是為了把公司內部差旅和報帳流程自動化而開發,IBM發現那個程式,不僅降低60%75%的相關行政成本,也確保員工符合公司的差旅政策,縮減了差旅總支出4%

 

幾年後,IBM想到很多客戶可能也想節省類似的費用,於是把那套系統轉變成服務,賣給世界各地的組織,創造了新事業。IBM分析收到的資料流,更能鎖定客戶內部的稽核流程。現在,IBM把內部開發的應收帳款系統當成服務,提供給第三方。

 

這幾年來,資訊科技突破了自動化、降低營運與管理成本的傳統角色,擴充新的功能。當然,資訊科技仍會持續提供傳統功能。但在追尋新商機方面,資訊科技變成更強大的力量。科技進步得愈快,似乎出現愈多機會。

 

現在該是公司以系統化方式檢視這些進步的時候了,仔細思考資訊科技,除可改善產品與服務,還能促成什麼創新的商業模式和平台。公司在思考這5種形態對事業的影響時,會發現更深入參與數位經濟的方式,並從中獲利。(本文取材自《哈佛商業評論》2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