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片9.JPG

2022  台灣餐飲業趨勢觀察  https://youtu.be/ZzEUCSte7As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餐飲零售學苑 https://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post/561014693

日本就業市場仍面臨疫情下的「嚴冬」  https://zh.cn.nikkei.com/career/employment/47940-2022-03-16-05-00-00.html?start=0

短評:
1.在日本,處於失業狀態超過1年的人在2021年10~12月比疫情前增加31%~~台灣也好不到哪裡去
2.長期失業者和非勞動人口的增加將通過收入的下降,打擊疫情後的消費~~從[加護病房]回到[普通病房]的概念
小結:勞動力短缺推動工資提高,使得物價進一步上漲~~世上苦人從[血流不止],變成[血流成河]
延伸閱讀1:65%民眾收入受疫情衝擊 失業危機蠢動  https://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post/557852584
延伸閱讀2:日本就業市場仍面臨疫情下的「嚴冬」  https://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post/562772510
投影片10.JPG
~~~~~~~~~~
日本就業市場仍面臨疫情下的「嚴冬」
2022/03/16
       新冠疫情對勞動力市場的打擊已開始顯現。在日本,處於失業狀態超過1年的人在2021年10~12月比疫情前增加31%,達到64萬人,增幅達到雷曼危機以來的高水平。在美國,勞動力短缺推動工資提高,使得物價進一步上漲,而日本則與之形成對照,長期離職後難以重返工作崗位,工資推高物價的力量也很弱。
       日本總務省的勞動力調查把失業期間在1年以上的人定義為長期失業者。在日本,長期失業者人數以雷曼危機後的2010年為頂峰轉為減少,2018年7~9月降至48萬人,創出199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不過,新冠疫情導致經濟形勢惡化, 2021年4~6月長期失業者增至72萬人,是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的1.5倍。截至2021年10~12月,連續5個季度出現同比2位數增長。總務省表示,「新冠疫情導致經濟活動陷入低迷的2020年的影響有可能經過1年後,反映到長期失業者的增加上」。
 
      日本的完全失業率(一般指適齡勞動人口中有勞動能力及意願但目前沒有工作的人的比例)在2019年12月為2.2%,之後由於疫情而上升,到2020年10月提高至3.1%。隨著經濟活動復甦,2022年1月降至2.8%,但由於經濟結構的變化和對特定産業的巨大打擊,失業者開始滯留于勞動力市場。
       此外,還存在失業預備隊正在增加的可能性。厚生勞動省分析稱,由國家提供停職補貼的雇用調整補助金等措施具有將失業率拉低2.6個百分點的效果。在避免增加失業的同時,也有著讓停職人員留在企業裏的一面。
       勞動力調查顯示,有工作但獲得補貼等、實際未參加工作的停職人員2021年達到211萬人,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增加33萬人。打算跳槽的人比2019年增加46萬人,增至846萬人,但2021年的跳槽人數僅為288萬人,比2019年減少63萬人。有些企業擁有不參加工作的人員,企業部門並未充分滿足跳槽需求。
       除了上述情況之外,在勞動力市場比美國更加僵化的日本,一旦離開職場,之後就會比較難找工作。在2021年的長期失業者中,個人原因導致的離職者增至疫情前的1.2倍,工作單位原因等非主動離職者增至1.8倍。
      京都橘大學的石水喜夫教授分析稱,「在新冠疫情導致産業結構發生變化的背景下,正在出現非常難以匹配新工作的離職者」。他還指出,「政府也必須不斷擴充對策」。
      歐元區與日本的情況相似。2021年7~9月長期失業者為526萬人,比2019年同期增加4%,增幅低於日本。但是,長期失業佔失業整體的比例達到42%,高於日本(36%)。
       美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52周以上持續失業的人自新冠病毒流行1年後開始激增,到2021年6月,增至疫情前的3.7倍,爆炸式增加,隨後轉為減少。經濟順利復甦和靈活的勞動力市場成為東風。美國相繼出現為了追求更好待遇而主動離職的人,有專家將這種情況稱為「大離職時代」。
       另一方面,嚴峻的是非勞動人口的增加。
東京街頭的上班族
      從顯示勞動力市場參與者佔總人口比例的勞動參與率來看,與疫情前相比,目前歐洲基本持平,日本下降0.1個百分點,而美國截至2022年2月下降1.1個百分點,明顯惡化。在美國,勞動人口比疫情前減少59萬人,非勞動人口則增加429萬人。由於主動離職和勞動力短缺的乘積效應,工資上升將導致進一步的通貨膨脹。
       在日美兩國,長期失業者和非勞動人口的增加將通過收入的下降,打擊疫情後的消費。需要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推動勞動力需求復甦。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松尾洋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