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19台北_08.jpg  

小洪隨筆:

顧客往往並不確切知道自己看重什麼。~~絕大部分一定看重錢。 

~~~~~~~~~~~

贏在未來大膽押注最核心顧客

~~~~~~~~~~~~~

2014/02/25/工商時報/D4/經營知識/Robert Simons

 

自認「聚焦顧客」的公司,如果不確認一個主要顧客,很快就會變成完全不聚焦顧客。關鍵在於「決定主要顧客為何」這個策略性選擇,尤其是「主要」二字,定義了企業致勝的商業模式。大膽押注在對的、主要顧客的關鍵策略的企業,承受的風險將是最低。

 

以下,提出一個真正由顧客驅動的架構,分為4個步驟:

 

步驟1.找出主要顧客

最重要的顧客並不一定是創造最多營收的,而是能讓自家企業釋出最大價值的。但決策者如何肯定自己的選擇正確?要找出公司最佳的主要顧客,可從3個層面評量顧客群:

 

觀點:指企業的文化、使命與習慣,往往由公司史上重大事件或人物的故事透露端倪。主要顧客的選擇,須反映公司的觀點,否則難以運用員工的能量與創意,服務顧客。

 

能力:指公司內部資源。這些能力都是長期建立起來,往往難以複製,擁有這類能力的企業因此居於有利地位,比其他業者更能滿足特定顧客的需要。

 

獲利潛力:指顧客貢獻利潤的能力。麥可.波特的五力分析等技巧,可透視各種顧客類型的相對獲利性,並協助排除不適合選為主要顧客者。

 

步驟2.了解主要顧客看重什麼

一旦確定主要顧客,下一步就是找出這些顧客看重的產品與服務特質。同樣的市場與產業,不同的主要顧客,看重的東西可能不同。讓情況變得複雜的是,顧客往往並不確切知道自己看重什麼。企業須進行多層次的系統化研究,才能全盤了解顧客所有需求。

 

步驟3.配置致勝資源

了解主要顧客看重什麼,且提供一切必要資訊,協助你制定如何安排公司資源的關鍵決策,也就是該採行何種商業模式。以下是5種可供選擇的類型:

 

低價:若主要顧客追求價格愈低愈好,組織大部分資源應投注在中央化的營運功能,如採購與配送,創造規模與範疇經濟。

 

創造在地價值:如果顧客在意客製化的產品與服務,符合在地品味、偏好與法規,組織可仿效雀巢,把資源送往各區域,讓在地經理人可以客製化各項產品。

 

全球卓越標準:如果顧客想要不管身在何處,都能享有最佳的科技或品牌,就應接照產品線來設立全球化的事業單位,並根據事業單位分配資源。

 

專注的服務關係:如果顧客期望持續且深厚的服務關係,組織可以像IBM。按產業別的「垂直型」顧客團隊,負責連繫中央化、按產品別的「水平」單位,安排並協調產品與服務的配送。

 

專業知識:如果主要顧客尋求的是專業的技術知識,可模仿Google與默克,讓研發高居產品組織之上,各產品組織享有公司大部分的注意力與資源,其他功能性單位扮演支援的角色。

 

當然,這5種基本商業類型可以做不同的變換與組合。評估商業模式時,主管該問的關鍵問題是:選擇的公司結構,是否能反映我們選擇的主要顧客?如果答案是否定,假使你的競爭對手選擇的商業模式與它選擇的主要顧客一致,就幾乎注定會超越你。

 

步驟4.讓控制流程可互動

就算商業模式目前很理想,但也不可能永遠存續。顧客的喜好會變、新科技會取代舊的、無從預知的競爭者會進入市場、法規與人口結構會產生變化,表示你須不斷蒐集與競爭環境變動相關的資訊,尤其可能影響主要顧客行為的變動。

 

你必須警覺一些新興的威脅與機會,可能會改變顧客看重的事項及獲利潛力。如果改變劇烈,可能需要徹底重設你的商業模式,甚至得另選主要顧客。

 

取得所需資訊的最佳方式,是確保公司控制系統的互動性。組織成員都應使用相同的績效指標,作為學習與辯論的基礎。特別是追蹤顧客行為與競爭環境的變動,不該只是授權給某個特定部門負責。

 

經理人運用互動的控制流程時,應不斷問3個問題:有什麼改變了?為什麼?我們該做些什麼?假設你確認顧客的獲利潛力有了改變,就應思考是否要重新選擇主要顧客。

 

喜好、法規、科技或競爭的改變,都可能讓主要顧客更改他們看重的因素,導致你必須重新配置資源,或是重行設計企業結構。

 

許多想包辦每位顧客、每樣商品的公司,已成為散布於企業疆場的殘骸。相較之下,態度積極、敢於在選擇主要顧客的關鍵策略上壓注,到頭來風險反而較低。那些避不下注的公司,通常只能眼睜睜跟在後頭,目送更果斷積極的競爭對手揚長而去。(本文摘自《哈佛商業評論》3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