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01台北_09.jpg  

小洪隨筆:

生產製造條件嚴重劣化。~~就算這樣,也回不來了!

~~~~~~~~~~~~~~~~~~~~

台商在大陸的新投資風險

~~~~~~~~~~~~~~~~~~~~~~

2014/08/07/旺報/林建山】

台商在大陸營商的投資風險,2009年之後,起了質的結構性新變化。

 

在大陸營商投資的風險類型與樣態,早已跟隨中國從落後農村經濟社會躍進轉化為「世界工廠」,以至「世界市場」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併同量變與質變,在30年間變遷急遽而且也同時全方位地翻升,變成為對於包括台商在內的,外人外資企業的投資新風險。

 

投資風險量變與質變

這種營商投資風險的演進變化,所造成的外溢性新挑戰與新影響,既其深刻亦其龐巨,絕對不容予以輕忽。

 

首先最立即而且直接的營商投資風險,來自於「要素成本的連番騰跳躍升」所引申的「生產製造條件嚴重劣化」,對於一向講求供給面「價廉物美」優勢的大多數台商營運投資,當然影響重大。

 

勞動成本倍增是這個結構面問題中的第一個直接顯見之課題。過去 10年間,大陸工資水準以每年13%漲升速度,迭迭向上跳增;勞動力供給數量的短缺,則是其次的關鍵課題,特別是過去台商匯聚的沿海城鎮地區,「倍工資」與「缺用工」,更是早已成為沿海地區多數製造業台商的莫大夢魘;廠房土地價格倍升,以及原物料供給的量價齊增,更加上銀行貸放利率高達7%,甚至高到12%14%以上的沉重資金成本,無一不是構成為台商企業在當前大陸營商投資,一種重大的「舊式翻新型」之要素成本劣化條件大挑戰。

 

第二大營商投資新風險,是大陸產業經濟部門結構轉型加速,所帶來的「範疇經濟性」大挑戰。

 

30年前,台商蜂擁前往大陸的,大多屬於傳統小型製造業,在當時的在地產業科技水準以及市場需求格局,都給予台商莫大的適存與成長發展空間。但是,現在大陸本地民間創業投資者,已然蜂擁而起,台商中小型製造業者,竟然就從原本是產業經濟的領先者與優勢者,紛紛退化成滯後者及劣勢者,無論是在產業界或者是行銷市場上,都已被在地競爭者所丟甩拋棄。而由於歷史因素考量,既往的先行投資群體,幾乎都是採取「連根拔起」「悉數全員遷移」方式,而前赴大陸投資者,早已經完全喪失了「留存後方」的任何奧援,也喪失了可能再取得「高一層次研發」或「新一代產業科技」之增援補給的機會。

 

其三重大的營商投資新風險,是在大陸內需市場的「市場疆界之行政壁壘」仍然高築不變。甚至因為,大陸經濟因飽受產能過剩傷害,以致在1980年代以前所普遍性存在的「諸侯經濟」典型,又告復活,無論是生產製造的「設廠產製疆界」或「市場行銷疆界」,又在最近 10年間,再度出現種種技術性及非技術性的「行政壁壘」;其中,最具強制力,也最典型的行政壁壘形式,是將地方政府所主掌,而中央政府也管不著的,《設廠投資准證》及《公司設置准證》與《地方政府採購法》直接緊密連結,逼使所有台商的可營運市場空間,嚴重被框束限縮。

 

這種類似於「焦土政策」的新興經濟管制方式,已成為台商在大陸投資營商,特別是沿海地區經營者,極其嚴肅的新挑戰。

 

其四重大的營商投資新風險,是大陸整體營商條件環境的「基本潛規則」,還是完全受制於「人治社會法則」。

 

以規模經濟贏得機會

當然,台商面對的新四大樣態類型投資風險,專家智庫機構認為,至少有兩個重點應對策略抉擇,必須納為第一優先之採擇思考。

 

第一個重點對策是,台商無論其為中轉外銷之目的,或為純粹滿足內需市場所需之目的,也無論其為製造產業,或為服務產業,甚或是農林漁牧事業之廠商,都必須是具備「最起碼的規模經濟優勢」者,才有機會保有在大陸市場永續營運存活的更高可能性。

 

第二個重點對策是,應該加入跨境或跨域的產銷價值鏈。當然,能夠結合在地產業機構以至於日本、美國、歐洲之跨國企業,共同形成具有特色、獨特性的產銷價值鏈,並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則成功發展、存續成長的機會,才會更大。(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