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30台北_37.JPG  

關於競爭趨勢~~小洪隨筆

~~~~~~~~~~~

以往談論「競爭」,通常都在同一產業、同一市場的架構之下,也就是有明確「界限」的想法。然而,市場已經變了,環境已從「廠商競爭」轉向「通路競爭」,轉型為消費者主導型,透過提升商業附加價值來提升品牌力與忠程度,也已經成為常識。例如,為消費者提供更佳、更優質、更便利通路和客製化體驗等。大家也都認為,如果所產出的商品或服務,能真的讓消費者喜歡,就不必擔心價格競爭。

 

當其他條件相同時,顧客面臨「可接受」和「傑出」之間的抉擇時,他會選擇哪一個?面對競爭,「活著才是真的贏家!」所以「改革」與「創新」等字眼就常常被提出,然而,企業想要從事改革行動,就要有「不看短期業績」的決心。但是持續只看短期成長的企業,沒資格談「創新」這件事。當市面上商品的差異性越來越小,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依據的是它們背後的工作技術和服務的優劣。

 

人口結構的變化,永遠是商品設計和行銷策略的起點。然而,無論是實體或是網路門市,商品賣不賣得出去,每個環節都有重要性,是否可以讓消費者持續回購、成為主顧客,靠的還是本身的「商品力」、「銷售力」與「服務力」,當然將會是競爭的重點與價值。

 

未來,不但要專注產業領域,更應該去瞭解消費者與市場趨勢,為消費者創造價值誘因。特別是因為資訊的爆量,反而使得消費者更無所適從,於是互動交流的方式及親自參與商品或服務便成為消費者採購的重要依據。看著紐約第五大道,蘋果旗艦店的玻璃立方體,不只是零售空間,更是一個文化象徵。蘋果不是在賣商品,而是與消費者建立良好關係,以提升消費者生活品質為信念。

 

不管是透過別人的體驗產生互動或是與商品直接交流,「體驗消費」在未來必要成為消者費在採購時的重要參考。為消費者建立可連結的、可記錄的、可共享與分享的體驗,將會獲得更多的曝光機會。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正確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是創造未來。」成功企業是能創造未來,而非追隨未來。如果你不能是前者,代表你已經慢人一步。從趨勢中,我們看到未來;從未來中,我們看到希望;從希望中,我們找到商機。

 

商機能否延續?問一個問題:「您會跟親友推薦我們嗎?」看似簡單,答案卻是確保未來成長與獲利與否,最強有力的註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