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07台北_01.JPG

2017年餐飲回顧-台灣篇

(本文收錄於[餐飲情報雜誌]2017年12月號)

洪聖宏

連年創新高

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餐飲業規模由2012年的3,945億元,20134,007億,一路穩定成長到2016年的4,394億元。雖然歷經20122013年的不景氣,以及20142015年的兩波食安風暴,但餐飲業仍維持正成長,近五年平均增幅2.9%。成長主因包括外食人口增加、生活型態轉變,以及餐廳結合購物商場的發展模式。

由於外食愈來愈普遍,外食支出占比逐年攀升,近五年來已增加近2個百分點,由10.16%增為11.83%,是所有家庭消費支出增幅最大項目。

無論營業額、店數與就業人數均不斷攀升,預估餐飲業在展店、創新品牌,加上進駐百貨、影城、Outlet等提升集客力及翻桌率的影響下,預估2017年餐飲業營收將可望突破4,500億元。

表一  餐飲業總營收

單位:億元

2016/09

10

11

12

2017/01

02

03

04

05

06

07

08

352.186

372.76

344.785

381.672

431.258

364.592

346.746

358.77

383.224

364.656

386.61

391.14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表二  餐飲業營業額(分類)

                                             單位:億元

年月別

餐飲業

餐館業

飲料店業

其他餐飲業

2016/01~12

4,394

3,720

491

183

2016/08

375

319

42

14

/09

352

297

40

15

/10

373

316

41

16

/11

345

287

41

16

/12

382

321

44

17

2017/01~08

3,027

2,570

336

121

/01

431

371

44

16

/02

365

312

39

14

/03

347

290

42

15

/04

359

303

41

15

/05

383

326

42

16

/06

365

308

41

16

/07

387

329

42

15

/08

391

331

46

15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多品牌、連鎖化、特色化及資本化

餐飲業在1980年代為[連鎖加盟期],著重品牌建立、SOP及追求經營規模的擴大;1990年代為[多元體驗期],將體驗帶入餐廳主題性、文化性;2000年代為[國際發展期],國際連鎖品牌與連鎖集團的紛紛進駐,加速業者朝國際化前進。到了2010年代,進入[高質精緻期],高價精緻料理成為主流。

連鎖餐飲業目前的發展趨勢朝多品牌、連鎖化、特色化及資本化等模式。透過多元品牌建立,除了可化解單一品牌在品牌老化後所產生的天花板效應,並藉由連鎖通路擴大市場占有率,達到規模經濟優勢。

根據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統計,連鎖餐館品牌數由2012523個上升至2016820個,增加297個品牌,其中以餐廳增加190個品牌最多,速食店增加69個品牌,咖啡簡餐增加38個品牌。多品牌最為成功的當屬王品集團,目前兩岸品牌數已達20個。

若按照營業據點分析,連鎖餐館店數由201222,906家增至201623,941家,較2012年增加1,035家,其中餐廳增加1,548家,主要來自火鍋店增加590家、西式餐廳增加377家及日韓餐廳增加277家;速食店則較2012年減少927家,主因部分品牌早餐店的同質性高,陸續退出市場,減少1,129家。

也由於餐飲業持續成長,帶動餐飲業者在資本市場上成為火熱的投資標的。例如漢來美食在0927日以每股150元掛牌上櫃,目前與美食-KY、瓦城並列為餐飲三雄。其中,美食-KY85C為主力,台灣起家,在中國茁壯,2016年更憑藉美國市場,打造另一個成長動能。瓦城採多品牌策略,目前旗下已有六個品牌,兩岸店數達106家。目前正在興櫃等待上市櫃的餐飲股,還有以麻辣燙聞名的老四川,以及燒肉起家的乾杯集團。

代理,帶來新刺激,加速競爭

近幾年,越來越多集團選擇以代理國外品牌的模式,引進外部資源,為餐飲市場注入新血。例如王品集團2015年引進新加坡中餐廳「莆田」,除了是王品台灣事業群第一次進入中餐市場,更是王品集團第一個[非自創]餐飲品牌。(註:2014年莆田集團首度跨足西餐領域,將王品集團旗下蔬食餐飲品牌[舒果]引進新加坡)。另一個則是有近40年歷史的欣葉台菜餐廳,在2015年與大陸[唐宮]餐飲合資成立[金爸爸公司],首次代理品牌,引進馬來西亞[PappaRich]

代理品牌更是異業搶進餐飲最快速的方式。好處是品牌本身就有知名度,容易發展;其次,利用代理品牌建立起門檻,業者不用從零開始,並從中學習。然而代理也需要付出相對代價,最基本的就是利潤短少,會因為權利金而造成損益平衡點與回收期都比較高。

而且要取得品牌公司的信任也非一朝一夕,畢竟每個公司與國家注重的點都不同。取得代理之後,要面對的問題也只多不會少,尤其代理常要受國外總部的限制,無法回應競爭快速的市場需求。

例如,和億生活集團代理的PABLO2016年停業,聲明中有提到結束代理原因,包含1.團隊磨合度2.內部經營方針的調整及3.對品牌代理策略、方向的變動。其中,團隊磨合的問題牽涉很廣,有可能是中日雙方的目標分歧或是職場文化差異。當品牌業者與代理商的視野角度不同調時,這個問題難以避免,也會衍生後面兩個問題。

受到陸客減少而影響業績的餐飲業,也僅止於與觀光行程路線上有關的業者,而非整體的餐飲業者。2016年主要來台旅客達1,069萬人次,較2015年成長2.4%。若按居住地分,仍以來自中國大陸351萬人次、占32.9%為最多,但較2015年減少16.1%。有關陸客來台與否對台灣餐飲業的影響,可參考先前發表過的[陸客對於台灣餐飲業的影響]一文,不在此贅述。 http://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post/455547224

高成本、低利潤,汰弱留強

餐飲業屬於進入門檻低的行業,產業競爭非常高,就算是有富爸爸的支持,鎩羽而歸的也不在少數。3C通路品牌燦坤,2013年跨足餐飲,截至2016年除了金礦和持有4成股權不涉及經營權的五花馬,累計收掉了6個品牌,認賠4億多元。

成立10年的Afternoon Tea20175月宣布,最晚2018年初,全台共15店將陸續停業。連鎖平價牛排店-小銅板牛排也在2017年宣布,多家分店不敵環境因素,在第1季結束營業。餐飲龍頭王品集團早從2015年起陸續調整營運體質不佳的店面,總店數從過去高峰期的303店降至257店。

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全台餐飲業(餐館業、飲料店業及其他餐飲業)業營收自2002年起連年創新高,以近五年來看,從2012年的3,945億元,20134,007億元,20144,129億元,20154,240億元,到2016年的4,394億元,顯現全台餐飲市場穩健成長。2016年年增率甚至達3.63%,創下近5年最高年成長率。

表三 餐飲業近五年營業額

單位:億元

年度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營業額

3,945

4,007

4,129

4,240

4,394

成長率

 

1.57%

3.04%

2.69%

3.63%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由此可知,餐飲關店潮卻並不是台灣餐飲市場正在衰退,而是證明餐飲業汰弱留強的殘酷現況。畢竟,成熟市場代表著更競爭的強度,市場也會更細分,因為消費者更喜歡有特色,有個性化的餐飲出現。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只要有更好的服務、更好的品牌形象、更好的食材與技術還需要更了解客戶,才能吸引的到顧客的眼光。

時勢造英雄,配角變主角

電子商務讓實體店面提袋率明顯下滑,讓以往在賣場只能當配角的美食餐廳躍上枱面,商場結合餐飲的模式成功吸引消費者,成為營業額的成長要素。餐飲品牌大規模進駐百貨,不僅帶動百貨業績,也形成所謂的[群聚效應],據統計,在2015年新進品牌中,第一名為餐飲品牌,佔40%,第二名是服飾品牌,佔比30%。分析進駐地點,更可以發現在百貨和購物中心高達67%

目前台南的南紡購物中心,餐飲佔比已達40%2016年下半年開幕的環球購物中心南港車站店,占地2,600坪,共80多家廠商進駐,主打獨家餐飲。台中新光三越則是在2016年底進行開館17年來最大規模改裝,9樓、10樓兩個樓層全改為美食街餐廳,還引進15家全國或中部獨家餐廳,希望餐飲業績能達到全館營業額12%以上。預計201810月正式對外營業的[微風南山],共有280間店進駐16,000坪的購物空間,據推測餐飲將高達35%

科技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餐飲業的成本逐漸攀升,如何在管理層面多運用更方便的工具來降低成本變得很重要,科技應用,是不可避免的。餐飲業的服務過程相對複雜,若能透過線上訂位、訂餐,到線下的數位化體驗與行動支付,必能省去更多時間。線上管理結合菜單與訂位系統、app與通訊軟體預先點餐等,都已是現在進行式。

美國連鎖墨西哥速食餐廳 Taco Bell開發機器人[TacoBot],結合平台SlackAI人工智慧,讓TacoBot不僅能分析各種不同的點餐指令,更能滿足不同消費者客製叫餐的需求。讓社群媒體結合AI人工智慧,達到點餐與網路口碑效益的滿足。另外,智慧電子菜單則可以讓分店端設備與總部連結,透過軟體,從雲端上即時或預排置換編輯和更新菜單、折扣優惠等訊息,統一發佈到各家分店。

為了解決消費者排隊苦等的困擾,板橋大遠百購物中心推出購物中心美食餐廳區[快排App],結合非常泰、金色三麥、和食EN、新葡苑、德爾芙、鮨彩、藍屋等7家餐廳,使用此系統。消費者透過app在雲端候位,所有候位情況可以在APP或板橋大遠百9樓螢幕查看。餐廳人員,則可立即在平板上看到消費者雲端候位的狀態,並結合店內桌數位置,用平板帶位。據業者觀察,此系統可省去消費者約30分鐘候位時間,並能有效導流50%的消費者到不同餐廳用餐。

至於第三方支付,由於台灣的相關法令在20151月才通過,且法規限制繁瑣,導致行動支付始終停滯不前,因此前途仍顛頗。其實,餐飲業若要全面走向數位新時代,行動支付將是其發展重點之一,除了要政府的推廣與政策放寬,整個行動支付的產業鏈也必需更加完整,才能為顧客和業者創造雙贏。

緣於技術的進步,科技應用於餐飲業者而言,不再只是一個[感覺很炫但效益不大]的投資。透過這些科技的輔助,可以確實了解消費者動態,對應調整餐廳營運策略,得以確保可以繼續在如此競爭的行業中繼續生存。

未來

從全球風味趨勢來看,異域風味與本土文化的結合越來越多,透過不斷的融合與創新,餐飲的分類將會更加細分,會出現更加明顯的分層次消費族群。傳統的三餐與消夜的分類,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進餐的需求,因為消費者的思考模式已經變成:[這個週末想吃個好的,想想看想要吃什麼樣氣氛跟風格的餐廳]

面對改變,轉型,是一定要的,要提升競爭力,就必須積極創造差異性。吃,已經不同於以往!定位鮮明的特色餐飲形態會持續發展。

歡迎來到[餐飲新經濟]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