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7 (10).png

課程推廣:勞動部全額補助(產業新尖兵計畫)-台灣青年國際行銷企劃人才養成班

  https://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post/556584536

 

政府、業者「大撒幣」刺激國內旅遊,真的有幫到觀光產業嗎?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4732

短評:
1.以 GDP 為核心的發展模式,本質上根本不健康也不可能永續~~眾人皆醉,最好跟著醉。清醒著的,反而痛苦
2.台灣民眾早被 “ cost down “ 給慣壞了~~鐵鎚釘釘子,釘子釘木板。因為民眾已經被老闆cost down習慣了,只好接著幹
小結:撒錢就像重症下猛藥,短期內或許可續命,但要治療痼疾,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只要自己任內不出亂子就好。萬一出事了,就趕快找個代罪羔羊出來負責
延伸閱讀1:疫情擴大 國旅逾百億商機沒了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218917
延伸閱讀2:旅遊業跨足餐飲市場 新品牌主打外帶形式  https://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post/556189852
2021-03-17 (11).png
~~~~~~~~~~~~~
政府、業者「大撒幣」刺激國內旅遊,真的有幫到觀光產業嗎?
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
2021/04/23
 
政府、業者「大撒幣」刺激國內旅遊,真的有幫到觀光產業嗎?

Photo Credit:Pexels

這次因為政府撒幣而免強生存下來的業者,若不能真正提升品質與競爭力,只是想著如何節省成本,降低售價⋯⋯恐怕很快也會再度面臨流失旅客,經營日益困難的問題。

自 2020 年,受疫情影響,各行各業都不太好過,特別是仰賴人流與快速現金流的場域,例如觀光、餐飲、旅館等,營收銳減,業主苦不堪言,員工也多半受無到減薪、無薪假,甚至是失去工作所困擾。

當然,受疫情衝擊的絕對不止觀光產業,製造業、服務業都因為防疫管制,需求減緩而受到衝擊,這從去年至今製造業與非製造業的 PMI 指數可看出端倪,進一步導致金融市場也大幅震盪。反觀就業數據方面,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全球失業率屢創新高,經濟成長的預測也一再下修。在如此嚴峻的挑戰下,各國政府紛紛祭出貨幣與財政的策略,希望能夠由政府帶頭,帶領大家共體時艱,並度過難關。

 

 

 

圖/Unsplash

 

貨幣政策不外乎:降息(但目前全球利息已是低點,故成效有限)、實施量化寬鬆(大印鈔票)、挹注市場流動性等。而在財政政策方面,則是可以透過:擴大政府支出、提供受衝擊企業優惠貸款方案、增發失業補助、減稅、發放現金券或消費券等方式,看看能否重振經濟,至少回到疫情前的水準。

 

插個「題外話」:就個人立場,其實並不覺得「經濟」需要一直成長,GDP 非得每年以 N% 的數字向上攀升,好像「經濟成長」就一定與「國民幸福指數」和「繁榮」有正相關似的。這種以 GDP 為核心的發展模式,本質上根本不健康也不可能永續,但這是另個議題,有機會再來撰文分析之。

 

疫情衝擊旅遊觀光,政府祭出紓困方案

 

回到最受影響的產業:觀光來看,因為限制飛航而少了國際觀光客,而本地民眾又消費信心不足的情況下,只好靠政府來「大撒幣」——多半是針對整體的補助方案,例如美國的《冠狀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及《關懷法》,斥資數千億美元直接用於用於補貼中小企業雇員薪資,對弱勢團體發放食物券等;又或像是歐盟,也宣布撥出 5千億歐元,提供受影響最大的國家,優先用於幫助企業營運,以及穩定就業市場等。

 

 

 

 

 

圖/Unsplash

 

而單獨針對觀光相關產業進行紓困的相對較少但也有一些,包括英國財政部在 2020 年 8 月有短暫端出「5 折優惠餐飲券計劃」,鼓勵民眾多去餐廳用餐,一半費用由政府支出;另外日本也有提出 Go To Travel 規劃,讓民眾可透過特定旅行社訂購旅遊行程,最高可由政府補貼一半;還有就是台灣推出相關的旅遊振興方案,希望引導民眾,增加國內旅遊的意願。

 

稍解燃眉之急,卻也可能產生「副作用」

 

以成果來看,無論是英國、日本,還是台灣,國內觀光的消費數字,的確有被拉抬起來,看似也稍稍緩解業者的燃眉之急。但後續的可能引發的問題與連鎖效應,卻也值得思考一下。

 

舉例來說,在眾多的選擇之中,多半觀光客會選擇沒有去過的地方,而造訪同一景點的「回頭客」,在比例上仍是比較少的。也因此,當疫情過去,能出國的都往外跑,而沒預算出國的,又因為「已經玩過那些在地景點」而失去新鮮感的時候,諸多靠補貼硬撐的國內景點,是否還能恢復過往的人潮水準,就很值得觀察。

 

 

 

 

 

圖/Shutterstock

 

再說,因為政府撒幣政策,也會造成所謂的「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因為可以請領補助的關係,原本台幣一晚 3,000 元的房價,假設政府補貼一半,就只剩下 1,500 元。對於民眾來說,他並不會認真知曉房價仍是 3,000,而是僅會記得自己「只付了」1,500 元,便認定了房價就該是這個價格。畢竟,台灣民眾早被 “ cost down “ 給慣壞了。要嘛政府有本事有預算一直補助下去(但這當然不可能),否則在事過境遷之後,價格回覆到原來水準,消費者恐怕就不見得樂意消費了。

 

而這還只是消費端的問題,反觀業者端,也不乏因撒幣而產生的問題:如同健保詐領一樣,某些不肖的旅行社、飯店業者,取得民眾身分證資料後,便可造冊請領補助,這是比較惡劣的作法。但更多的,是搭配降價促銷,直接把飯店的售價降到與補助款同額度,讓民眾可以「0 元」住宿,如此招攬人氣,短期內倒是引起一些效果,但不難發現,會被這種方案吸引的,多半也不會是什麼優質的旅客,更多的,是社區原本的居民,抱著「反正不用錢」,又「在自家附近」,不住白不住的心態,長遠來看,也不會真正對提升觀光有所助益。

 

治標不治本,終難永續經營

 

旅遊補助就跟量化寬鬆(QE)一樣,不見得撒錢就能刺激經濟,更值得顧慮的,是可能產生的後遺症。台灣的國內旅遊,即便在沒有疫情的時候,也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無論是過去高度仰賴陸客的做法,或是長久以來,「賣房間」的思維為核心,並未做到「賣文化」與「賣在地連結」,或提供能創造回頭客的深度旅遊行程,白白浪費了許多的資源。這次因為政府撒幣而免強生存下來的業者,若不能真正提升品質與競爭力,只是想著如何節省成本,降低售價⋯⋯恐怕很快也會再度面臨流失旅客,經營日益困難的問題。

 

「賣房間」的思維有多可怕?一位資深的飯店經理私下透露,在台灣,很多飯店業主只想看到住房率很高,把每個月賣了多少房間,直接訂為 KPI 指標,這讓不少經理人乾脆與旅行社,訂房平台合作,給出很低的折扣價,住房率當然很好。

 

 

 

 

 

圖/Shutterstock

 

第一年如此操作下來,眼看住房率能到 7、8 成以上;第二年開始,飯店業主很可能就會開始要求營收也要跟著提高,special price 沒有了,住房率便跟著下降,績效不好,經理人便再轉往下一間飯店,故技重施。

 

再說了,有了第一間飯店的資歷,以及第一年高住房率的績效,通常也能談到不錯的待遇,如此反覆跳槽,薪資也隨之水漲船高。然而,「草包終究還是草包」,無法跳脫「賣房間」的思維,觀光旅遊終始終是在比「CP 值」,難怪越來越多也越精明的民眾,寧可選擇出國也不想在國內旅遊。

 

撒錢就像重症下猛藥,短期內或許可續命,但要治療痼疾,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要能振興旅遊,結構性的改良,與整體素質和品質的提升,才是觀光產業永續經營的最好辦法。

 

執行編輯:任檥
核稿編輯:林欣蘋

 

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