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日本零售業考察團0306_10 

小洪隨筆:

廣告業的名言:你知道有50%的投入被浪費了,只是你不知道是哪50%~~這句話應該還可以用很久!

~~~~~~~~~~~~

海量資料分析挑起下一次購買慾

~~~~~~~~~~~~~

2013/03/13/工商時/D4/經營知識/胡世忠】

「資料」將與實體資本、人力資源並列同等重要的資產。網路安全技術公司McAfee估算,一個網路使用者擁有的數位資產(digital assets平均價值37,438美元,折合台幣約112萬元,其中與工作有關的數據資料價值最高,其次是與個人嗜好有關的資料、娛樂檔案。

 

這些配置在電腦、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裡的數位資產,包括娛樂檔案(如音樂下載)、個人記憶(如數位相片)、個人通訊(如電子郵件或行事曆)、個人記錄(如衛生、金融、保險等數位資料)、職業資訊(如簡歷、投資組合、電子郵件連絡人),以及興趣愛好和創作。

 

以全球平均水準來看,一位受訪者至少有2,777份數位檔案,其中與工作有關的數據資料價值最高,平均為3,798美元,與個人嗜好有關的資料居次,價值約2,848美元,個人通訊錄價值約2,825美元,娛樂檔案價值約為2,092美元。

 

等同企業的戰略性資產

為什麼個人數位資料可以有這麼高的價值?原因在於它已被視為企業的戰略性資產,企業可以運用這些個人數位資料,開發出差異化的商品,藉此改變用戶體驗,進而影響銷售額。

 

同時這些用戶的使用或購買,又可以幫助企業累積更多個人數位資料,形成由資料驅動的經濟循環。

 

因此,有愈來愈多企業願意投資海量資料分析,據Gartner調查,27%的企業已經投資海量資料分析系統,31%的企業預計在接下來2年投資,希望加強海量資料分析相關硬體和軟體。

 

不過,目前大多數企業利用的數據資料量,還不到所獲得的5%IBM首席科學家強納斯(Jeff Jonas)預測,在海量資料分析時代,很多企業現在還可以弄懂7%的企業數據,但這個數字很快就會下降到4%,然後繼續螺旋式下降。

 

企業需要海量資料分析的原因有:

1.資料價值尚未完全被挖掘,和大、雜、快、疑的海量資料出現(the emergence of Big Data)有關。

 

從資料量來看,各個產業擁有的資料資源不少,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統計,2009年美國各行業儲存的數據資料,擁有千名員工以上的單一公司就至少存有150太位元組(TB)的資料,產業總儲存量更高達6,888拍位元組(PB)。有些產業擁有相較於其他公司更多的數據資料,例如金融、媒體、醫療產業及政府部門。

 

照理說,擁有更多資料,代表獲取資料潛在價值的可能性愈大。但實際上企業常是坐擁寶山、空手而回,主要原因是不同產業產生的資料類型有很大差異,例如金融業、政府部門、零售業會產生大量的文本和數字資料,製造業、醫療業、媒體業會產生大量的圖片、影音等多媒體資料。

 

多媒體資料的增生,讓企業即使儲放了好幾「噸」的資料,卻可能無法用「年」來排序、檢視這些資料,更遑論分析。這種情況使得企業開始思考資料的整合和應用,希望藉由海量資料分析系統,從這些「新品種」的資料和內容中,獲取有意義的資訊,並且創造新的機會。

 

2.市場權力逐漸轉移到消費者,企業希望藉由海量資料分析,更加了解客戶。

 

索尼(Sony)創辦人出井伸之解釋索尼衰落的原因時表示,基於網路時代DNA生成的新一代企業,其核心能力在於利用新模式和新技術更加貼近消費者,並且深刻了解他們的需求,藉此有效分析資訊並做出預判,未來傳統的製造公司都只能淪為這種新型用戶平台公司的附庸,這樣的趨勢不是靠管理就能夠扭轉的。

 

過去,行銷人員將心力集中在大眾市場;從製造業的角度看,事情非常簡單。

 

以美國為例,凱迪拉克屬於有錢人,中產階級喜歡雪佛蘭龐狄克為喜歡耍酷炫耀的年輕人而設計,農夫買小貨車就夠了。

 

所以,回顧二十世紀的製造業,最高準則就是「大量生產」,不管是巧克力、牛仔褲或小轎車,都是工廠大量製造的產品,然後藉由大眾媒體,讓一般人了解這些產品。

 

進入消費者驅動經濟型態

但現在,這一切已經改變。電腦普及讓製造流程擁有更大彈性,只要一個簡單指令,飲料生產線就可以馬上把檸檬汽水變成橘子汽水,織布機可以從條紋圖案改為格子圖案。由於製造商可以迅速把同一種產品變化出數十種口味、形態,讓消費者開始有「價格」以外的選擇權。今天的消費者要的是以適當價格,買到他們想要的口味、顏色、質地或觸感。

 

消費市場正從企業主導的經濟型態,轉變為由消費者驅動的經濟型態,表示行銷人員必須把每個人當成不同的行銷目標。為了解這種廣大卻又單一的新消費觀,行銷人員可以藉由追蹤和分析各種管道中流出的資料,更貼近、理解和預測使用者的行為和需求。

 

就像廣告業的名言:你知道有50%的投入被浪費了,只是你不知道是哪50%現在,企業可以藉由海量資料分析,清楚看到那50%在哪裡,甚至掌握顧客消費行為,挑起消費者下一次購買慾。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雲端時代的殺手級應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