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毒-食安-寶林茶室-王品

食品中毒連環爆!食安問題碰上大缺工,解析寶林、王品案為何層層失守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9994

短評:
1.氣候濕熱,適合微生物生長,台灣外食人口多,再加上寶林茶室案件致死後,可能引起民眾恐慌,導致通報率提升~~以前應該也有,可能只是因為沒出人命而已
2.餐飲業若針對食品處理、保存做更明確控管,遵循TCS(時間/溫度控制安全食品)食材管理指引,「完全不可能有生長和產生致命毒素的機會,」~~完全照規矩做的店,應該已經倒了!
小結:GHP未來應該增加TCS的定義和管理細節~~現在的法令都沒辦法做到了,訂得更嚴格的,有意義嗎?!
延伸閱讀1:初瓦、響辣「累計56人」腹瀉、嘔吐急送醫!衛生局下令「立即停業」最高恐罰2苦主哀嚎:是不是想害死我們?  https://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post/576416992
延伸閱讀2:員工看不下去離職!台中頂級和牛燒肉店遭稽查 牛肉、醬料過期快半年  https://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post/576439448
短評:食品中毒連環爆!食安問題碰上大缺工,解析寶林、王品案為
餐飲業人手不足,又不能讓客人久等,忙亂之中恐遺漏了食品衛生管理步驟。(陳德信攝)
~~~~~~~~~~~~~
食品中毒連環爆!食安問題碰上大缺工,解析寶林、王品案為何層層失守
寶林茶室的疑似食品中毒事件尚未明朗,又接連傳出多家連鎖餐飲業者遭通報。台灣的餐飲衛生安全管理碰上大缺工時代,是標章制度也難解的痛點。
~~~~~~~~~
文 彭子珊  周妤靜   天下雜誌796期
發布時間:2024-04-15
寶林茶室疑似食品中毒案尚未明朗,又陸續傳出王品集團、八方雲集、藏壽司等連鎖餐飲業者,遭通報疑似食品中毒案件。
其中又以同屬王品集團,位在同層樓的初瓦、嚮辣和牛麻辣鍋西門店影響人數最多。截至截稿日,共計155人通報腹瀉、嘔吐等症狀,初步驗出諾羅病毒,北市聯醫中興與仁愛院區還特別開設「食安特別門診」因應。
從統計數字看來,目前為止,食物中毒案件已經是去年同期的2倍,患者也增加近5成。
中興大學食品安全研究所助理教授林信堂分析,清明時節本來就是食物中毒的好發期。氣候濕熱,適合微生物生長,台灣外食人口多,再加上寶林茶室案件致死後,可能引起民眾恐慌,導致通報率提升。
但翻開去年統計,平均每天發生1.7件食品中毒案,顯示比例並不低。「政府應該投入更多經費才對,因為食品中毒案件發生的頻率的確非常高,」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孫璐西認為,過去我們關注的都是長期食用食品添加物的危害,較少注意食品中毒這樣立即性的危險。
「這次的寶林案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好好思考怎麼管理國內的餐飲衛生,」她說。
事實上,食品中毒事件萌生的溫床,就藏在法規與執行的距離,而缺工之難恐使得餐飲業對食品安全無暇兼顧。
餐飲缺工》衛生安全訓練不足
以造成寶林事件的椰毒亞型病菌為例,研究餐飲衛生多年,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退休教授張正明指出,餐飲業若針對食品處理、保存做更明確控管,遵循TCS(時間/溫度控制安全食品)食材管理指引,「完全不可能有生長和產生致命毒素的機會,」他說。
美國的TCS指引就提到,魚、肉、禽類、蛋、米飯等,必須維持在攝氏5度以下,或是57度以上。張正明說,根據TCS,食材採購時就要確認pH值、保存溫度等,連醬汁如何隔夜保存,手部、砧板、刀具、抹布如何清潔,都有明確指引。
餐飲衛生安全管理的規範,台灣不是沒有。一直以來,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如同基石,環境清消、食材管理方法,以及餐飲業員工的衛生習慣等都涵蓋在內,所有食品與餐飲業者都必須遵守。
差別在於GHP現行條文沒有明訂食品保存的溫度,今年修正草案才加入冷藏、冷凍食品的部份。而TCS是連粿條這樣的「蒸熟澱粉」也涵蓋在內,因此張正明建議,GHP未來應該增加TCS的定義和管理細節。
TCS的管理有其必要性,一位連鎖餐飲集團的食安管理者直言,但在整個餐飲業沒有足夠人力的情況下,大家要應付工作,已沒有時間再去管這些。
他舉例,現在幾乎是內外場人員都缺,身兼數職已是常態。像是切菜備料的人也要兼著負責冷盤,交叉污染的風險就會升高。
一旦廚師或廚務人員不足,消費者就容易客訴等太久,管理者不得不要求內場工作者加快速度。工作量增加,時間又有限,就難有餘力落實手部、刀具、砧板等清潔工作。「這也是餐飲業目前在思考缺工問題的一個隱憂,」這位管理者說。
隱藏在人力背後的另外一個風險是,從業人員的衛生安全訓練不足。
按照法規,持證廚師需要每年進行至少8小時的衛生講習,了解基礎烹調知識。但餐廳規模迥異,從觀光旅館的餐廳到小型烘焙業,依行業別不同,須持有廚師證書的從業人員佔比在3成到85%不等。
換句話說,沒有證書的人,多半得靠餐飲業者內部訓練來補足。這也是為什麼中華食品安全系統管制協會理事長葉佳聖認為,應該讓所有人都參加衛生講習,尤其是新住民工作者,對中文的理解程度不一,需確認他們有沒有參加,以及能不能聽懂訓練內容。
評核失靈》餐飲業者無意參與
層層失守下,政府對餐飲業的評核制度也成效薄弱。雖然衛福部食藥署從2010年開始推動的餐飲衛生管理分級評核制度,卻面臨瓶頸。
分級評核制度推動的目的,是鼓勵業者維持GHP標準,消費者也能安心用餐。餐飲業者可以自行參與或由地方衛生局邀請加入,合格業者會貼上優、良兩級標章。
林信堂解釋,GHP就如同餐廳環境衛生與人員素質的金字塔底部,而分級評核制度的優良認證,就是由此往上提升,在食品處理溫度、時間、動線上,都要遵守更精準的守則,而且要經過地方衛生局的輔導和認可。
但以台北來說,去年只有不到1300家業者加入,僅佔所有餐飲業者5%左右,最後99%拿到優或良。
承辦雙北分級評核制度的葉佳聖解釋,即便未達標準,也會預留輔導期,給業者二次評核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全台平均通過率都超過9成。
葉佳聖表示,政府沒有強制業者全面參與,是因為目前沒有足夠人力一一評核。再加上過去也曾碰過業者抱怨,營業中還要因應評核作業,增加困擾。
為什麼可以獲得優良標章,餐飲業者卻不願意?
一位餐飲從業人員觀察,關鍵是沒有解決業者的「痛點」。即便現在有兩次評核的輔導機制,優和良的差別在於2次缺失或4次缺失。
但許多委員在現場只是指出問題,無法告訴業者如何改善,對中小型業者來說,時常感覺不知所措。
「最大的問題是,標章跟人性牴觸。對於消費者來說,食品中毒發生的時候,標章很重要。但沒事的時候,價格便宜最重要,」一位食品檢驗工作的業者觀察。
種種因素加起來,造成分級評核制度多年下來,推算起來全台僅不到6%餐飲業者申請加入,消費者也極少依此選擇用餐地點。近期發生疑似食品中毒案的寶林茶室、嚮辣、初瓦等,都不在近兩年優良業者名單內。
但靠GHP和分級評核拿到優良認證,就表示不會有食品中毒事件的風險嗎?
「這很難保證,」一名餐飲業食安管理者解釋,因為在衛生評核期間,業者特別繃緊神經,但評核結束、回歸自主管理後,就不見得遵照食安管理流程。而且再怎麼嚴謹的法規,也難敵工作人員過度樂觀,相信食品中毒不會發生在自己手上。
稽查難題》五招還補不滿人力
法令落實不易,若是自主管理不到位,再加上公部門的稽查人力捉襟見肘,更難以為食品安全把關。
寶林事件延燒之際,北市衛生局也張貼衛生稽查科第五次招聘告示。目前稽查科網站上顯示還有2名約雇稽查員待補。
林信堂觀察,地方政府的衛生稽查員多半是一年一聘的約聘雇性質。主因是受限於公家機關的員額管制難以增聘正職,但3萬多元的月薪,加上重大事件就要加班的工作型態,導致稽查員五招還補不滿的惡性循環。
台北市衛生局的稽查員編列64人,要處理的不只食安,還有藥品、化妝品輔導、稽查、抽驗,以及醫藥政機構的管理、營業場所衛生稽查、菸害防制稽查取締等,內容包羅萬象。一位食品檢驗業者觀察,稽查人員的心理素質要夠強,才能應付餐飲業者可能擺臉色,或是工作到深夜等突發狀況。
流動率高,新血留不住的影響,造成的結果是專業能力難以累積。
一名資深食品安全稽查員舉例,資深稽查員會教餐廳設計「安全走廊」,也就是讓餐點避開未清洗食材、碗盤污染區的路徑,來避免食物交叉污染。但要常到餐廳執行衛生稽查,才能掌握這些食物處理流程的細節。
兩大解方》重訂流程、建立標章
相較於食品業,從認證機構ISO、通路商、縣市衛生局或是公協會都有稽查制度,「幾乎每個月都有人來查,」一位食品業退休高階主管說。
但餐飲業者的家數比食品工廠多太多,他認為餐飲業的衛生安全不能單靠政府,民間單位也應該加入稽查,「系統必須建構起來才有力量。」
面對缺工難解,一位食品廠創辦人建議,餐飲業也需重新設計工作流程,如部份食材、醬料在冷凍食品廠先做成半成品,減少餐廳製作的成本與人力負擔。畢竟缺工時代的餐飲衛生,不能只考慮食材處理路徑,還得把人力與執行成本加入長遠計算。
當務之急是重建廣大外食族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孫璐西強調,餐飲業可以參照食品業的經驗,以民間力量形成類似CAS等典範標章,才能加強消費者信心。
追根究底,消費者的每一次選擇,都必須告訴餐飲業者須加強對衛生安全的重視。唯有民眾用腳投票,餐飲業者才有推力追求更高品質的衛生習慣。
但在萬物價揚的通膨時代,餐飲衛生可能意味著成本提高,而消費者又願意為餐飲衛生安全付出多少代價?這是我們都需要自問的難題。
(雜誌原標題為:食品中毒連環爆 缺工下的食安難題。責任編輯:黃韵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