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20中壢_12.jpg  

小洪隨筆:

懂得打點財務的企業能持續成長,揮霍的企業則註定陷入窘境。~~沒有錢,萬萬不能!

~~~~~~~~

精密掌控損益結構,用會計思維培養經營者意識

~~~~~~~~

整理.撰文 / 張玉琦編輯 / 齊立文

 

在一般所稱的「財務3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損益表」(P&L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是相對來說最簡單、也和經理人關係最密切的一張報表。

 

損益表的簡單在於,它表達的是一段經營期間(可以是每年或每月)的營運狀況,顯示出此期間內,企業的收入多少;為了賺取這些收入,企業所花費的資源又有多少。也就是說,損益表就是經理人每日活動的數字儀表板,也就是經理人績效的成果。

 

透過閱讀分析損益表,經理人能了解該如何評估績效、控管成本與擬定未來的目標(預算)。而當你熟悉損益表之後,便能進一步搭配另外兩張表,以經營者的眼光,協助企業健全發展。

 

「年收入有20英鎊,年支出1919先令6便士,結果是快樂的。年收入20英鎊,年支出206便士,結果是悲慘的。」這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經典著作《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中的一段文字,用來說明財務對企業的影響力也意外地有說服力:懂得打點財務的企業能持續成長,揮霍的企業則註定陷入窘境。

 

支出不要超過收入」的道理簡單,但是在經營事業時,理解是一回事,重視並且執行則是另一回事。許多企業經營者和經理人對自己的業務或技術能力非常有自信,但是對於「財務」卻完全不關心,也不知道「會計」的重要性。

 

日本首富、優衣庫(Uniqlo)創辦人柳井正就曾經如此,在公司經營的頭幾年,將財務方面的事情全權委託會計事務所辦理,但後來Uniqlo卻轉型為強調數字和財務觀念的企業,並順利達成上市目標。他是怎麼辦到的?

 

Uniqlo用會計思考,順利上市

1990年,Uniqlo還只有十幾家店面,商品種類、陳列方式、店鋪作業均任由各店店長主持,毫無標準化流程。由於柳井正在當時定下的目標是希望Uniqlo能在數年後上市,因此找來資深會計師安本隆晴做為上市監察諮詢顧問。

 

安本訪談了幾位經營幹部,了解他們負責的業務後,首先幫Uniqlo製作組織圖,將公司畫分為:負責商品進貨與配送的「商品部」、由各店店長營運的「營業部」、以數字管理全公司的「管理部」,以及尋找開店地點的「展店開發部」。

 

有別於一般常見的組織結構圖,各部門名稱下面寫的是考核業績時的「職務內容」「評價數字」「職務目的」,並在各個項目寫上負責人的名字。以營業部為例,「職務內容」包括店鋪營運、促銷、物流中心和商品損失對策。「評價數字」包括銷售額、來客數、每人每小時生產性與商品損失率。

 

組織結構的調整與績效評估數字的訂定,之所以有效促成Uniqlo改頭換面,原因在於這些原始的數字,都會和財務報表上的數字連動,例如,「銷售額」和「來客戶」就會對報表上的「營收」數字產生影響。

 

所以,安本主張,每個員工不應該只是把評價數字當成績效考核的指標而已,而是應該懂得「用會計思考」,也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工作會如何影響財務報表的呈現,培養經營者的思維。

 

會計,就是把錢的事情講清楚

數字管理聽起來很有效,但是一提到「財務報表」,就有不少人望而卻步,但是就像安本所說,「會計就是把錢的事情講清楚,並不難。」他用大航海時代的比喻,說明財務報表的意義和重要性。

 

大航海時代,船隻出航前,船主必須先向金主募集資金,買進交易用的各種貨物,裝載到租來或自建的船隻上,然後交由船長搏命出海,到目的地換取胡椒或金銀,再回到原來的港口。

 

船隻回航後,把交易來的貨物賣出後,船長就要向船主或出資者報告這趟航行的收穫如何。最後,船主將一開始拿到的資本,加上從目的地運回來的貨物賣出後所得的金錢,扣除船隻的建造、維護與旅途中的人事費用等所有開銷的剩餘,就是這趟船的利潤。

 

所以,財務報表就是對船主和出資者(股東、投資人)、船長(經營者)和水手(員工)說明船隻航行(企業經營)成果的成績單。

 

大航海時代,財務報表所表示的期間是以整個航海期間來計算,可能是好幾年,而現在的財務報表,通常是表現出一年之間的經營成果。

 

有了財務報表股東和投資人可以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決定要不要繼續投資經營者可以了解企業的獲利狀況決定接下來的航行方向員工知道哪些貨物怎麼交易才有利可圖。

 

參照財報資訊,判斷決策品質、做好管理

再回到Uniqlo的例子。有鑑於財務報表對於事業經營的重要性,安本不但協助柳井正擘畫組織圖,還協助設立了Uniqlo標準店的規模和損益結構:亦即事前估計這趟航行應該可以賺多少錢,也就是在開店前先告訴店長,這艘船(這家店)應該可以賺多少錢,讓每家店的店長都成為船長,讓他們去思考增加獲利、減少開支的方法。

 

由此可以知道,財務報表並不是大老闆才需要讀,員工只要聽命行事就好了,而是如果每位主管、每位員工都了解財務報表的意涵,就都能夠像船長一樣知道怎麼幫公司獲利。

 

從安本加入Uniqlo後,靠著每家店精密計算後的損益結構,順利達成柳井正的營業額目標,Uniqlo也在1994年順利上市。

 

財務數字是反映事業經營現況的鏡子,而決策的正確與否,最後也會反映在會計數字上。安本在《賺錢公司成功秘密,都靠這本會計財報教科書》裡指出,每家店鋪都擬定預算,就能馬上發現異常;每家店長都知道怎麼看財務報表,店長就能理解用什麼策略可以讓數字變動。

 

《華頓商學院教你活用數字做決策》也指出,經理人必須不斷評估公司的策略,以判斷自己的決策表現如何。舉凡應該在哪些活動上投注資源,哪些應該縮減、哪些資源並未有效運用……這些商業決策都需要依據財務報表提供的資訊做參考。然而,如同該書作者理查.蘭柏特(Richard Lambert)所說,很多經理人都不具備財務背景,缺乏回答問題的工具,所以很可能會忽略財報,或是錯誤解讀其中的資訊。

 

經理人充電週報2014/01/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