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08台北_5.jpg    

小洪隨筆:

藉由裝置的識別、提供更細緻且差異化的服務,使更多的消費者有不同的服務體驗。~~簡單的生活已經遠離。

~~~~~~~~~~~~~~

透過iBeacon 讓實體門市大躍進

~~~~~~~~~~~~

2014/08/29/工商時報/D1/流通/邱淑卉】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這個概念,早在1999年被提出,指的是用各種「感知技術」(在當時普遍的是RFID)的設備連上網路,達成智慧識別、智慧管理等各種應用情境。

 

依其定義,物聯網在體系架構上也分為3層:感知層、網路層與應用層,而先進感知技術即是位於「感知層」,用以識別、收集物品本身資訊的各式技術,透過後端網路層的傳輸收集與處理,再以各種應用與服務的方式,呈現給終端使用者(消費者)

 

而「感知技術」本身也隨著時代不斷演進,從最早期的二維條碼(大家普遍熟知的QR Code,即是二維條碼的一種)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辨識,日前火紅的NFC,即是以此技術演變而來),到現在最新的iBeacon(透過低功耗藍牙技術BLE進行數據傳輸,達到裝置識別、訊息捕捉與推送),其目的都在於藉由裝置的識別、提供更細緻且差異化的服務,使更多的消費者有不同的服務體驗。

 

既然有這麼多種感知技術蓬勃發展,而為何iBeacon會如此被看好呢?以前透過NFC技術進行感知時,對應的裝置(例如消費者的智慧型手機)必須埋有NFC晶片,而Apple旗下各式智慧裝置至今仍未埋有NFC晶片,造成至少半數以上的消費者都無法進入以NFC為主的物聯網服務,使各種應用推廣遇上難題。iBeacon技術建構在Bluetooth 4. 0之上,在iPhone 4S以來以及Android 4.3之後的智慧裝置均可運行,此為物聯網之推展降低了許多門檻。

 

iBeacon是由Apple提出的關於「室內定位系統(indoor proximity system)」的商標,主要的應用為「室內導航」、「店內導購」、「行動支付」、「人流分析」,甚至是「消費者旅程」之情報收集,可運用範圍非常廣泛。

 

因其跨平台(Android 4.3上以上就能接收iBeacon訊號)、跨裝置之特性,可預期的是,傳統的商店只要花100美元不到的價錢安裝iBeacon傳感器,就可以開始對消費者進行「店內導購」、「優惠推薦」等過去技術與成本門檻較高的新興消費及服務體驗。

 

當這樣的技術越來越低價化、普及化,對微型企業又有什麼好處呢?筆者認為,以下有幾個方向是微型企業可嘗試思考的:

 

一、真正用手機app取代實體會員卡的時代來臨!消費者走進店門,不用開口、不用拿卡片,銷售人員已經知道這名顧客的基本資料、甚至是消費記錄,可以依照顧客喜好,提供適合的產品與服務。

 

二、逛賣場找東西不再是苦惱的事!消費者可以在逛賣場前,使用app記下需要購買的商品清單,走進店裡,商品清單立刻變成導購地圖,引導消費者尋找產品,也可能讓購物變成尋寶遊戲。

 

三、地區型跨通路的iBeacon服務,可透過app收集「消費旅程」,了解消費者去哪間早餐店買早餐、最常去吃哪一類的中餐、晚上坐哪條路線的捷運回家,有了這個「消費旅程」,可進一步規劃店家串聯優惠或者套餐,促進周邊店家連帶銷售,形成互利共榮的商圈。

 

最後,仍不免要提醒,技術再怎麼進步,充其量也只能當做輔助工具而已,如何站在消費者觀點深入思考,為「消費旅程」做美好的布局,方能使先進技術幫上忙,招攬新客、留住老顧客,業績才能蒸蒸日上。(本文作者為微型及個人事業支援與輔導計畫顧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