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飽
洪聖宏
[吃到飽],起初是餐飲業的業務招攬手法,1990年代初在台灣流行。外食人口逐漸增加後,可以一次享用到多種不同美食的[吃到飽],成為選項之一,也使得吃到飽餐廳發展迅速。現在,面對景氣不佳的新平庸世代,儘管吃到飽是餐飲業標準的紅海市場,食材成本逼近45%,但業者依然紛紛投入,無論是大飯店或小餐廳,[吃到飽(all you can eat)]反而成了一門新飲食文化。
景氣冷,經濟成長率難保1%,但吃到飽自助餐卻狂吸客,台灣高價吃到飽瘋狂景象,在已開發國家的餐飲市場,也屬奇觀。以晶華和君悅為例,自助餐廳日營收平均達百萬元,年營業額近4億元。而五星級餐廳每年在[台北國際旅展]中賣餐券,也已成為餐飲業一大奇觀,往往因民眾[搶太兇],現場宛如[爆動]。使用餐券比例依不同餐廳,少則3成、多則5成。
這種支付一筆定額費用,又可以暢快無限量的消費方式,旋風般席捲整個餐飲界,舉凡從火鍋、燒烤、沙拉吧、素食、湘菜、麻辣鍋、冰品到高檔的日本料理、義式料理等不勝枚舉,應有盡有!還有,一些和餐飲無關的行業,也引進[吃到飽]的概念,最耳熟能詳的應該就是手機上網吃到飽。
吃到飽最主要是可以滿足[各取所需]的情境,不用擔心有沒有不喜歡吃的,小朋友也可以挑選適合的食物。其實,自助餐廳不怕客人吃,只怕食材損耗率壓不下來,如果不好吃,客人拿了一之後才咬一口就不會繼續吃,拿愈多浪費愈多,如果好吃,客人吃下肚也就不算有浪費。因此,當盤中剩下的食物減少,便等於成功降低食材成本。許多店家也為了提醒消費者[浪費食物要罰錢],也就是希望消費者可以珍惜食物。
吃到飽的盛行,對於餐飲文化也產生了影響,因為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落入了[只講C/P值,其他都不重要]的模式,外場人員的服務、內場大廚的廚藝,在消費者眼中,幾乎沒有任何價值。而店家在追求C/P值之下,不斷cost down,最後感覺除了裝潢,食材都差不多,沒有差異性。
[吃到飽],是該吃到幾分飽?其實法國人習慣[單點],讓食材在最新鮮狀態下,以最優美的方式呈現在顧客眼前。[吃],對法國人而言,是落實在生活中的美學。新加坡也曾推出[吃得剛剛好運動],不論就環保、健康、惜食的角度來看,[剛好],才是應該被推崇的趨勢,而不是被[xxx元吃到飽]幾個字所蒙蔽。以為賺到了,拼命吃,結果卻只是徒然增加身體負擔。
對於食量較大的人來說,吃到飽選擇與份量或許較符合需求。只要選擇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飲食方式,善用對食物的選擇權,對滿桌的食材,以最感恩的方式料理並吃完,不過度浪費,吃到剛剛好,才能展現[吃的美學],也是生活的必修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