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再成功,餐飲業為什麼還是造不出首富?

餐飲業很大的優勢是提供「服務」,但同時,服務卻也是餐飲業最大的制約。 (來源:Dreamstime)

品牌再成功,餐飲業為什麼還是造不出首富?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nagement/blog/3012149

短評:
1.只有去掉人類勞動,餐飲業可規模化的機率及標準化程度,才會增加~~一旦去掉[人]這個元素,就不是餐飲業了!
2.中國規模最大的餐飲公司「百勝中國」,一年的收入是人民幣600多億,而整個中國餐飲業有近人民幣5兆的規模,600多億的收入只占5兆的1%多一點~~大海的大魚,跟大海相比,如[片雲點太清]
小結:每間餐廳從創造出的那一刻,在經營上就被動選擇了「市場聚焦」的策略,就是只服務特定人群,每間餐廳都有服務範圍~~能夠養活自己,就已經是功德無量了!
延伸閱讀1:餐飲業好賺?  https://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post/467463617
延伸閱讀2:門市經營與行銷的原點  https://sandavid1123.pixnet.net/blog/post/567553528
投影片14.JPG
~~~~~~~~~~~~~
品牌再成功,餐飲業為什麼還是造不出首富?
劉潤專欄 2023.04.20
摘要
1.餐飲業相較於其他產業的巨大優勢,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服務」,但這項優勢同時也是餐飲業很大的制約。
2.餐飲業也有成功企業,但卻從來沒有出現過像阿里巴巴、騰訊那樣的巨頭。因為餐飲業利潤是常態分佈的曲線。
3.每間餐廳從創造出的那一刻,在經營上就被動選擇了「市場聚焦」的策略,就是只服務特定人群,每間餐廳都有服務範圍。
~~~~~~~~~~~~~~~
對餐飲業而言,我是消費者,是愛好者。今天,我想從商業的邏輯出發,分享一些對餐飲業的思考,我稱之為和餐飲業有關的4個底層邏輯。
我們怎麼樣看待一個產業?尤其是餐飲這樣的萬億級產業,存在上千年,到今天為止還湧現出這麼多品牌、這麼多優秀的企業,它背後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麼?與你分享。
服務是優勢,也是制約
從第一點開始,主題是產品VS服務。先問你一個問題,請問餐飲業做的是產品還是服務?請問泡麵是餐飲業嗎?
在我個人看來,泡麵是包裝食品,應該是食品業。我們區分這2個產業,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看它提供的是產品還是服務。
如果提供的是買回家就能直接吃、直接用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產品」。如果有人幫你煮麵,我們稱之為「服務」。所以,分辨食品業和餐飲業,最主要的邏輯是看有沒有無差別的勞動。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服務」,是餐飲業相較於其他產業的巨大優勢,但也是餐飲業很大的制約。
為什麼說是優勢?過去這麼多年,很多產業受到巨大衝擊。像是零售業,但是很多餐飲巨頭活了下來,而且活得不錯。為什麼?因為這個產業允許萬家煙火,因為你提供的是服務。
如果理解服務和產品的根本差別,你就會明白第二件事,餐飲業現在正呈現出的重要發展趨勢。像是預製菜,像機器人餐廳。它們背後的底層邏輯,大多是減少餐飲業的人類勞動。
因為只有去掉人類勞動,餐飲業可規模化的機率及標準化程度,才會增加。
 
為什麼餐飲業,從來沒有造出首富?
餐飲是服務業,服務業的特徵就是人類的勞動。有人類的勞動會帶來什麼變化?
在商業環境裡,產品和服務這2個維度如果發生變化,就會導致巨大的產業變革,這個變革稱之為「常態分佈」和「冪次法則」。
餐飲業是萬業之主,但是卻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國首富。當然,餐飲業也有成功企業,但是它們跟華為、騰訊、阿里巴巴比,規模小得多了。
本質的原因是,華為、阿里、騰訊這些公司有產品,但它們不需要服務。一個產業一旦不需要服務後,將有很大的可能會從「常態分佈」走向「冪次法則」。
什麼叫常態分佈,什麼叫冪次法則?簡單概括就是,一個產業介入的群體很多,很難出現寡頭、壟斷的企業,這些群體大部分都處在中間,就是常態分佈。反之,一個產業介入的群體較少,寡頭、壟斷現象明顯,則屬於冪次法則。
高中的時候我有個朋友,這個朋友在音樂和美術都很有天賦。有次他問我,這2件事情他都很愛,但是未來只能找一個方向發展,該朝美術發展,還是朝音樂方向發展?最後,這個朋友選了美術。
音樂和美術的差別是什麼?
在中國鋼琴彈得特別好的人有誰?郎朗。郎朗之外還有誰?想不到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音樂這件事情,沒有勞動邊際。
什麼是沒有勞動邊際?你只要彈好鋼琴曲,在網路上傳播,一個人聽、一千個人聽、一萬個人聽,成本是一樣的。一旦邊際成本為零,幾乎所有人就只會喜歡郎朗。所以鋼琴這一行可以出現獨佔鰲頭的人,而且他會吃掉產業中大部分的利潤。
如果是美術呢?畫畫就不一樣了,如果有個畫家很有名,全中國的人都找他畫畫,但是他一周只能畫一幅畫、一年也只能畫50多幅。就算他是全中國最有名的畫家,也不可能吃掉所有市場,這時候必須有第二名、第三名出來服務其他人。
所以畫家這個產業是分散市場,而音樂家這個產業是集中市場。
從事畫家這一行的大部分人能養活自己,只有少數的人能賺大錢。但音樂家不一樣,只有極少數人能賺大錢,絕大部分的人連養活自己都很困難。所以,音樂家適用冪次法則,而畫家是常態分佈。
現在回頭看看餐飲業,為什麼餐飲業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國首富?餐飲業是常態分佈的產業曲線,還是適用冪次法則?答案是常態分佈。原因是我前面說的,餐飲業介入太多人類的勞動,所以不可能產生像阿里巴巴這種規模的巨頭。
我們通常用一個指標來衡量產業的分散度,也就是CR(Concentration Ratio),即產業集中度。產業中的前8名企業加起來,有多少占有率?如果超過20%,這個產業就是較集中的。
中國規模最大的餐飲公司「百勝中國」,一年的收入是人民幣600多億,而整個中國餐飲業有近人民幣5兆的規模,600多億的收入只占5兆的1%多一點。換句話說,餐飲業第一名只占1%多一點,前8名加在一起一定不超過8%。
所以,餐飲業是非常分散的產業,這也是這個行業長久以來,生生不息的原因。它介入很多勞動,可以容納大量的人口就業、創業,可以讓很多人有事可做,而這也是中國大力發展夜經濟、發展服務業的原因。
 
極致匠心,還是極致規模化?
理解了上面2個基本規律以後,作為一個創業者應該怎麼辦?你有3個選擇:成本領先策略、差異化以及聚焦。
1.聚焦
在餐飲業,每間獨立的餐廳,其實天生就已經被動選擇了一個策略,這個策略叫做「市場聚焦策略」。就是只服務特定人群。每間餐廳都有服務的半徑,假設半徑是2公里,2公里範圍內有1萬戶人家,那我只要把這1萬戶人家服務好,就不可能被別人滅掉。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父親開麵店,你也承接他的生意。你的麵店在這個地方做了40年,消費者來吃了,你連他要不要香菜你都知道。因為服務特定人群,你就掌握了服務這個人群獨有的能力。
為什麼網路這麼強大?就是因為它打破了2公里的半徑,客戶沒有範圍的限制。網路打破地域的邊界,但餐廳到今天為止依然沒有。
沒有打破邊界,是好事還是壞事?對餐飲業來說是天大的好事。如果有一天我可以遠端吃麵,那餐飲業跟2/3的人就沒有關係了。一旦有人把全世界2/3的餐飲都做了,那麼餐飲業就會出現像阿里巴巴這樣的巨頭。
但是,如果不想走聚焦策略怎麼辦?那就要思考2件事情:成本領先策略和差異化。
2.成本領先策略
我們常說標準化,美國速食店很標準,200度的油溫,薯條進去15秒就好了。速食店裡還是有人勞動的,但是降低了專家型的勞動,用相對便宜的人力做生意就行,這就是標準化。
從策略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會有標準化?因為背後有個選擇,也就是成本領先策略。好吃很重要,但如果2間店一樣好吃,要突圍就必須更便宜,這就是成本領先策略。
我從小在南京長大,之前想吃我媽媽做的紅燒肉,就打電話問我媽,紅燒肉是怎麼做的。我媽就跟我說,「油少許,油溫8成熱,稍微收汁。」作為理科生的我,完全不理解什麼叫「少許」,什麼叫「8成熱」,什麼叫「稍微」。
餐飲業幾千年了,都是這麼做的,把本來可以量化的東西弄得非常玄,這就是許多企業做不大的原因。
中國餐飲做得比較大的是火鍋這個類別,有海底撈這樣的公司。之所以會有海底撈這樣的公司,跟企業的努力有關係,此外還有一個原因——火鍋是容易被標準化的分支。所有的鍋底都是在某個工廠做出來的、菜品也是從一個地方集中運過去的,這樣就能把成本控制住,所以也才有機會出現成本領先的企業。
3.差異化
那是不是每個企業都要做成本領先呢?不是的。我有個朋友,從來不吃預製菜,他說「這就是豬食」。
他到每個城市都要去吃當地的小吃店。這些小吃店做的就是「差異化」,它們往往擁有一些連鎖品牌沒有的能力,像是祖傳的配方,讓他們能夠活下來。
所以差異化是什麼?我可以做到跟你不一樣,而且這個不一樣是消費者喜歡的,有一批餐飲企業就是靠這差異化活著,現在甚至有越來越多企業希望這樣活著。
在巨頭下,依然有成長的空間。不要跟巨頭學,不要做巨頭擅長的事,而要做它們不擅長的事。
每個行業都一樣,要思考3件事:第一是聚焦,第二是成本領先,成本領先的巨頭企業不僅是餐飲業,慢慢就會變成食品工業。第三是差異化,在巨頭之下找到自己的差異化路線,然後提供特色服務。
 
餐飲業5大護城河:專利、管理、規模、品牌、習慣
第四個底層邏輯:企業做得很好了,還會不會被替代?
茶飲業在過去幾年發展得很快,但是這一年左右,像喜茶、奈雪的茶等,這些企業定價都在逐漸降低。為什麼要降價呢?在我個人看來,奶茶或者水果茶這個產業,其實是紅利。
有人發明或先做了奶蓋茶,消費者喝下去很享受、沒有罪惡感,這個產品很快就做起來了,但這不是餐廳賴以生存的根基,所有紅利都會消失。
你是這條街上第一個做奶蓋茶的人,所有人都會來排隊。旁邊做鴨脖的覺得,這麼賺錢啊,那我也來做。最終整條街都開始做飲料,慢慢的,這些店就都不賺錢了。
這就是紅利。短暫的供需失衡,最後一定會回歸常態。怎麼辦?你能不能守住這個利潤?這就要理解一個概念——護城河。我講講其中跟餐飲業相關的5種護城河。
1.專利
日本有很多匠人,像是壽司先生、煮飯先生,要吃他們的飯,可能要3個月前排隊。雖然這些東西不一定能申請專利,但這就是某種形態的專利,只有它們自己才擁有的獨門絕技,就能讓它們長久生存。
專利很好,但也有壞處,壞處就是很難把壽司開成100家店。日本很多百年企業都是手作坊,如果不是手作坊就做不久,做久了就做不大。因為做大就有標準,標準就會被人複製。如果你不想做大、想做久,就要用專利保護自己。
2.管理
我管1萬家店和你管1萬家店的程度不一樣,激勵措施和管理能力,就是自己的護城河。
3.規模
規模效應是第三個較為重要的護城河。在100個城市開1間店,還是在1個城市開100間店,你會選擇什麼?
7-11的選擇是在1個城市開100間店,這樣的話,可以享受同一個供應鏈,同個城市的規模效益會被引爆,成本會降低。反之,如果在100個城市都開店,成本就會很高。
4.品牌
煮飯先生也好,壽司先生也好,除了真正的專利,絕大部分的口感一定是可以複製的。就像奶茶、楊枝甘露是你發明的,但是我們家能做得跟你一樣,誰發明的就不重要了。
這時,品牌變得更重要,消費者相信你的品牌用料新鮮,而不是前天就做好的,這個信任感就變成重要的護城河。
5.習慣
我從小在南京長大,在南京時很愛吃鴨子。大學畢業到上海工作後,很想吃南京的鴨血粉絲湯,但吃了上海的以後覺得真不行。於是就想著,等我騰出手來,一定要做正宗的鴨血粉絲湯,拯救上海的朋友們。
後來有一天,我在廣州天圖投資演講時,遇到了天圖投資的共同創辦人馮衛東,他們投資了一間在上海做鴨血粉絲湯的公司。當時我說,我去吃過這家店,你們眼光不行,南京最好吃的鴨血粉絲湯其實在這裡。
馮衛東跟我說,「我去看過了,但是看完以後還是投了上海這間。你所謂的正宗,只不過是從小吃習慣的味道,不是『好吃』。『正宗』是個害人的詞,你要理解什麼叫做好吃,而不是什麼叫做正宗。」
為什麼地方最正宗的小吃賣不到全國,就是因為你太相信正宗這2個字了。正宗可以保護你在區域的發展,讓你在區域做得很好。在別的地方做不起來,正是因為「習慣」,走出去要順應習慣、在當地要保護習慣,這是第五個護城河。
 
最後的話
跟大家分享我作為一個吃貨,一個外行對餐飲行業的一些商業思考。不管你做的是產品還是服務,不管未來在座的各位是做聚焦,還是做差異化,還是做成本領先,我都希望你能理解這些邏輯。
我也希望,餐飲這個產業永遠萬家燈火。祝願每個人、每間企業,都能獲得最大的成功。
OMO全通路品牌行銷管理班
~~想要打通實體門市管理與虛擬網路流量的任督二脈?!就等著你來!
主辦單位:勞動部  勞動力發展署
計畫名稱:產業新尖兵試辦計畫
執行單位:華梵大學  推廣教育處
上課時間:0615~0922  10:00~17:00
上課地點:宜蘭縣羅東鎮中正路142號
新尖兵OMO宜蘭.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洪的部落格 的頭像
    小洪的部落格

    小洪的部落格

    小洪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